指出:“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江蘇肩負“争當表率、争做示範、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發揮和利用好集體經濟發展傳統優勢,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增強實力,做好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後半篇”文章,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在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意義重大
推動“共富”。農村集體所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方面有着其他經濟形式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農村集體資産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主要财産,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江蘇全省村組集體資産已經超過4000億元,這些集體資産資源能不能有效盤活,集體經濟發展能不能持續穩定,直接關系到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能否順利實現。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面激活鄉村資源資産要素潛力,有利于做大“蛋糕”,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實現“共享”。近年來,我省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基本完成,1.7萬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登記賦碼,1500億經營性資産折股量化到5200萬集體成員。村民作為集體成員,不僅是集體資産的“主人”,更是實實在在的“股東”,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集體收益分配基礎基本形成,為先富帶後富、集體帶成員、強村帶弱村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提供了有效的聯合手段,有利于減少村内收入差距、促進村級公平,實現共同發展。
推進“共治”。集體經濟實力強,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才能落到實處、抓出成效。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讓集體經濟組織保持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托。通過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鄉村環境和生活品質,農民群衆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集體歸屬感和向心力逐步提升,農村社會治理基礎得以夯實,為涵養文明鄉風、凝聚發展力量、促進鄉村善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蹚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近年來,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政策引導和機制創新相結合,一手抓“鞏固提升”,一手抓“路徑拓展”,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探索出多種新路徑、新機制,推動集體經濟實現提檔加速、轉型升級。
黨建引領,打造“頭雁方陣”。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選優配強集體經濟發展“領頭雁”,充實村“兩委”班子。鎮江市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書記領航”項目,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工作機制,切實發揮“書記抓”的政治優勢,凝心聚力、全面動員,打造集體經濟發展引擎。宿遷市泗洪縣墊湖村秉承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甘為奉獻的“大包幹”精神,通過黨員大戶示範帶動、“黨員樓棟長”下沉網格、組建黨員義工服務隊等方式,帶領村民增收緻富、共享發展。
變“閑”為“寶”,提升資産收益。結合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清理收回被占用的集體資産資源,升級改造舊村部、舊廠房等閑置資産,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變閑置資産為有效經營資産。徐州市銅山區對清理收回的公共空間實施規範合同或重新發包,累計實現新增村級集體收入5700多萬元,平均每個行政村增加集體收入近20萬元。儀征市新集村利用區位優勢,以資産調劑、代建返租等方式來盤活存量資産、分類消化處置,有力保障村級集體資産“當期利益不虧損、長期效益有增進”。
“飛地”抱團,擴展發展空間。村村、鎮村之間抱團聯合,共同組建跨集體、跨地域投資主體,以異地置業、共建園區等方式發展“飛地”經濟,所獲收益按投資比例分配到村,實現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組建鎮村聯合發展平台,街道聯手所轄7個村整合資金,集中收購優質物業資産,統一租金标準,規範資産管理,集體收入增長近40%。鹽城市亭湖區五星村跨鎮抱團,創建三處飛地工業園區、一家飛地農業園,總資産達8.23億元,年租金收益近2000萬元。
統一服務,帶動農戶增收。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優勢,以領辦或者組建專業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等形式,村集體為農戶生産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田托管、品牌營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或是組織村内勞動力承接小型工程建設,以及為新型農村社區提供物業、保潔、保安等服務,不斷提升村集體服務、帶動農戶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蘇州市吳江區齊心村創辦糧食生産合作社、勞務合作社、文旅合作社,整合全村水稻糧田發展現代農業,推出長漾大米品牌,組織閑置勞動力提供勞務服務,整治美化鄉村環境,引進專業人才運營田園綜合體項目,分工協作、深耕市場,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600萬元。
農旅融合,發展“美麗經濟”。充分發揮集體經濟整合優勢,樹立整體式開發思路,深入挖掘鄉村山水田林湖草等全域生态資源、地域文化資源、特色産業資源等優勢潛力,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創文旅、綠色康養等新産業新業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打造風光優美、宜居宜遊、承載鄉情鄉愁的美麗鄉村。南京市溧水區芝山村圍繞“富硒”生态健康理念,打造集旅遊觀光、特色餐飲、果蔬采摘、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生态農業綜合體,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南通市如臯市平園池村圍繞“蓮藕”做文章,形成賞、購、娛、住一站式旅遊綜合體,村集體收入六年間增長近3倍。
村企共建,提升産業層次。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資産、資金、生态和文化等要素,結合企業資本、技術、信息和市場等優勢,共同開展村企合作,将産業增值收益更大程度留在農村,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通過與3家骨幹企業的融合共建,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鄉村觀光旅遊,建設研學培訓基地,從一個負債280多萬元的貧困村蛻變成集體收入超過300萬元的“明星村”。連雲港市連雲區張艞村依托毗鄰衆多工業園區的獨特優勢,主動服務園區企業,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提供服務等途徑參與園區企業發展,村集體收入成功突破1100萬元。
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破題續力
總體上看,全省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200萬元,18萬元以下低收入村全部消除,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也存在發展路徑相對單一、後勁不足、缺人才、缺資金等問題,亟需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建立更加多元開放的發展機制,不斷探索适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機制。
一是構建縣鄉統籌發展機制,破解單個村集體“投不起、不懂投、投哪裡”難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競争激烈,單個集體經濟組織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往往在市場競争中處于弱勢地位,難以抵禦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而“抱團”發展模式不僅提高投資回報率,增加投資收益,且有助于促進村級公平、共享發展成果。要汲取“抱團”發展之可行經驗,集中優質資源、片區統籌謀劃,形成“縣級負責、區域統籌、鎮村聯動”的發展模式。堅持因地制宜。以鄉村振興規劃為引領,統籌考慮産業布局、生态保護、公共服務等因素,合理選擇符合鄉村發展實際的定位和主導産業,避免同質化競争、“跟風式”發展。搭建平台載體。有條件的地區可組建縣、鄉級聯合發展平台,統籌配置轄區内集體資産、土地、項目、财政扶持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統一規劃選址、統一投入使用、統一經營管理,實現鎮村聯動發展。明晰收益分配。村村、村鎮聯合投資的項目、組建的發展實體等平台載體,要明确各自産權邊界和投資比例,獲取的投資收益按比例分配到各村集體經濟組織,明晰産權劃分和收益分配,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多方共赢。
二是構建多元發展機制,破解集體收入來源單一難題。目前,全省集體經營性收入中發包上交收入和經營收入占比超過60%,集體可增收資源主要依賴于土地、房屋等不動産,發展路徑較為單一。随着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傳統土地類可增收資源總量會不斷減少,單一的“物業經濟”可持續性受到挑戰。要打破路徑依賴、挖掘新增長點、豐富産業業态,實現“多條腿”走路、全方位發展。增收路徑多元。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原則,根據地理區位條件和資源禀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特色養殖、特色手工業、休閑觀光、農創文旅、生産生活服務等多種産業業态,最大限度地将鄉村的生态、文化、空間等資源優勢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效益,推動鄉村多重功能共同實現。發展主體多元。以股份合作為紐帶,吸納聯合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形成“集體經濟組織 各類新型經營主體 農戶”等組織形式,進一步細分市場、深耕細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經營方式多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自身資産規模、類型、風險承受能力等具體條件,靈活選用入股參股、項目開發、委托經營、園區共建、勞務提供等多種經營方式,提升集體經濟适應市場能力。
三是構建外來人才加入機制,破解缺人才難題。集體經濟發展,人才是關鍵。由于集體經濟組織具有社區性、封閉性等特點,在吸引外來人才方面有較多限制,集體内部又面臨着年齡老化、人口流失等問題,缺人才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故而要在“招才引才”上下足功夫,在确保集體所有制不改變、成員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推動出台各類獎勵激勵政策,探索建立更加開放的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加入機制,吸引支持各類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用“真金白銀”吸引能人下鄉。尤其是對長期紮根鄉村、對集體經濟發展有突出貢獻的退休人員、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企業家、大學生等外來下鄉能人,可探索通過授予“榮譽成員”“準成員”“特殊成員”等身份,允許他們參與集體收益分紅,階段性享有集體成員權利。用“柔性政策”引進科技人才。可采取短期服務、雙向挂職、項目合作、共建專家工作站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流動政策,吸引彙聚優秀科技人員下鄉服務,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用“市場辦法”選聘專業人才。對于資産規模大、經營業務多、經濟實力強的集體經濟組織,可探索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化的選聘方式,吸引招納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專業管理人才或者團隊進入管理層,讓“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全面提升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競争力。
四是構建集體财富積累機制,破解集體經濟“放”“管”難題。現階段,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資産所有權的行使主體,肩負着讓資産增值、讓成員受益的重要職責,承擔着支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決定了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同時兼顧規範監管與促進發展,處理好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積累與分配的關系。但長遠看,隻有“剛柔”并重、“放管”結合,逐步建立起集體财富積累的長效機制,才能真正管得住、管得好。強化内部管理。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内部治理結構,嚴格落實《集體經濟組織财務制度》,建立健全财務預決算、開支審批、收益分配、内部控制等配套管理制度,運用APP、微信公衆号等信息化手段推進村務财務公開公示,切實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表決權、收益權、監督權。強化部門監督。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制度,常态化開展集體經濟組織審計工作,将新增債務作為重點審計事項,切實發揮好審計監督職能,規範集體經濟組織财務行為。加強與紀檢、審計等部門溝通協作,彙聚工作力量,形成監督合力。強化政策支持。推動财政資金整合、用地保障有力、金融服務下沉,從财政、用地、金融等方面全面建立健全支持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考核激勵、典型推介等多種手段,示範帶動集體經濟組織争先創優、高質發展。
來源:《群衆》2022年第10期
作者:楊時雲(作者系江蘇省委農辦主任、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責任編輯:何 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