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來了#
生活中,我們都免不了磕磕碰碰,造成一些傷口。這時,你會怎樣處理?
我記得我小時候隻要摔傷了,媽媽就會給我塗碘藥水,或者是抹紅花油!但是學醫之後,我發現,大家對傷口的處理存在着很多的誤解,今天,我們就來破一破那些關于“處理傷口”的謠言和誤解!
1、所有傷口一瓶碘藥水就搞定?
錯。優碘等消毒溶液會使傷口太幹燥,抑制傷口的上皮細胞生長,壞死的組織黏着在傷口上,影響愈合,還會留下黑色素沉積。一般沒有感染的傷口,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即可。
2、傷口不用覆蓋,保持幹燥愈合比較快?
錯。研究已經證實保持濕潤的傷口愈合比較快,如果傷口周圍有幹幹的、脫皮或緊繃感覺,表示太幹了。太幹的傷口會産生厚且硬的痂皮,妨礙表皮增生愈合。沒有覆蓋的傷口,暴露空氣中很容易沾附灰塵髒污,直接摩擦衣服也不舒服。最好蓋上敷料保護。
3、每天消毒換紗布,對傷口比較好?
不需要。幹淨傷口,每兩天換一次即可。用人工皮可撐3~5天再換。傳統紗布僅能簡單隔離傷口,但若傷口有滲液,往往在換藥移除沾黏紗布時,會掀掉拉起剛結痂的組織,造成二度傷害。可選擇保濕透氣的人工皮或含有矽膠薄膜的敷料,預防傷口沾黏與感染,促進傷口愈合。
4、開刀傷口不能碰水洗澡?
很多人以為開完刀的傷口在拆線前禁止碰水,否則容易發炎。其實隻要在傷口縫合後24小時不沾水,之後就可以淋浴(但不可泡澡)。澳洲研究指出,手術後淋浴并不會增加傷口感染,也不影響愈合進程,病人反而會因為淋浴而有健康潔淨的幸福感。淋浴後,去除開刀傷口的敷料,用優碘棉棒由内往外擦拭縫線,再用生理食鹽水棉棒、幹棉棒擦拭一遍,蓋上紗布貼膠帶固定。
5、撒藥粉、抹草藥,傷口好得快?
不建議。臨床上常看到病人自行使用不明藥粉或藥膏後,傷口惡化潰爛或變成「金包銀」,意即傷口外觀看起來好了,裡面卻化膿的情況,建議最好經過醫護人員評估後傷口後再使用。
這樣做,傷口不留疤
想要傷口好得快、預防感染、減少疤痕,沖洗幹淨最重要。傷口沒有處理幹淨,将來可能留下「外傷性刺青」,因為泥沙或小樹枝卡在傷口裡,被白血球吞噬包附,愈合後留下暗藍色、類似刺青的疤痕。
正确傷口處置不留疤的步驟:
1.止血後用棉棒沾生理食鹽水(若無,煮沸過冷開水亦可)由傷口中心往外擦拭清潔,如果有泥沙或小石頭等異物和血污沾黏傷口,可以直接倒、或用5或10㏄空針抽取生理食鹽水沖淨。
2.用紗布或棉棒輕輕按幹傷口和周圍皮膚,接着擦抗生素軟膏和覆蓋敷料。
3.塗抹一般抗生素(如新黴素)軟膏,蓋上敷料。
現在藥店可買到「透氣、可吸收滲液、不易沾黏傷口」的透氣敷料,或可用薄片人工皮貼傷口,敷料或人工皮的面積應比傷口大約2公分,視情況用紙膠加強固定人工皮四邊。若敷料人工皮顔色變淺或出現滲液時必須更換。太深、太髒(如鐵釘刺到、貓狗咬傷)的傷口,感染幾率高,因此就算傷口外表看起來很小,仍應至急診或挂外傷科、整形外科門診注射破傷風疫苗,由醫護人員處置傷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