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跨越人種的友誼

跨越人種的友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0 11:49:56

自2016年以來,漳浦援甯幹部們引導一批批閩商來到甯夏,帶領當地農戶走上緻富路,讓更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

眼下正值赤松茸成熟上市的季節。大棚内,潔白的菌柄上頂着圓溜溜的小傘蓋,長勢喜人。甯夏海原縣的葉美琴第一次在自家大棚内種植了赤松茸,并喜獲豐收。

葉美琴的喜悅是山海協作的成果之一。

2016年,漳州市援甯扶貧協作單位從固原市彭陽縣調整為中衛市海原縣,由漳浦縣進行對口幫扶。6年來,漳浦援甯幹部們引導一批批閩商到甯夏,用“愛拼才會赢”的閩商精神為甯夏農業種下了高質量發展之“福”。

跨越人種的友誼(連通山海的種福)1

漳州援甯工作專技隊聘請閩籍企業家到海原興海中學指導學生蔬菜種植技術。(資料圖片)

王寶德:“讓他們在家門口 也能養菇掙錢”

“捐資捐物隻能短期見效,管不到長遠。”漳州對口支援海原縣專技工作隊的領隊張曉龍告訴記者,在多次實地考察和專題研讨後,漳浦以特色産品為載體的村企結對援建模式在摸索中啟動。

在此背景下,原本經營3家服裝廠的漳浦人王寶德毅然決定前往海原援建。“2017年,我經過實地考察後發現,當地已有閩商投資的服裝廠,而海原縣食用菌産業仍屬空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王寶德說,自己當即決定将家族經營的食用菌産業引到海原。于是,他迎來了自己的“跨界轉型”——從服裝廠老闆變身職業“菇農”。

在“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海原縣,惡劣的氣候環境引起了援甯閩商們的各種身體不适:胸悶氣短、流鼻血、失眠……但對于王寶德來說,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跨界轉型,意味着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了解當地種植環境,一輪又一輪地進行種植試驗,開拓銷售渠道,克服物流運輸難題……“什麼困難都要克服,關關難過關關過。”王寶德的語氣堅定。

經過調研考察,王寶德的思路逐漸清晰,“我的理念有兩個,一是要避開強勢産品的競争,打出差異化;二是要選擇适合農戶種植的品種,讓他們在家門口也能養菇掙錢”。經過近兩年的試種,最終發現赤松茸、平菇和木耳等食用菌品種特别适合個體農戶種植。

“原先農戶都采用粗放型種植方式,完全是看天吃飯。我們為農戶提供菌包和種植技術,手把手地教他們種植、管理。現在20平方米的種菇地,比原先他們種200畝地的效益還高。”如今,王寶德帶領400餘戶農戶種植食用菌,種植面積約150畝,年産量達300多萬菌包,一年可創收2000多萬元,每個農戶每年可增收2萬~5萬元。

接下來,王寶德将幫助當地菌菇種植的農業合作社申請綠色食品認證,讓小菌菇繼續為村民們撐起“緻富傘”。

跨越人種的友誼(連通山海的種福)2

漳州援甯工作專技隊邀請水利部領導專家到海原指導水利灌溉樞紐工程。(資料圖片)

林金朝:“在鹽堿地裡養海蝦,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今年共投放蝦苗1000萬尾,預計今年可産出2.5萬公斤左右的南美白對蝦,實現畝均産量突破500公斤。”35歲的漳浦小夥林金朝的甯夏“拓荒之旅”收獲滿滿。

2019年,林金朝了解到常信鄉新華村幾百畝鹽堿地一直是當地政府的一塊心病。“村裡的地鹽堿化很嚴重,不适宜種植蔬菜,但或許适合搞水産養殖。”甯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駐福建辦事處主任朱東說。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賀蘭縣水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當地的水産養殖面積已達5.8萬畝,但養殖的都是草魚、鲫魚等四大魚類,産值低、效益低。“在鹽堿地裡養海鮮,當地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沒人敢嘗試。我有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和經驗,賀蘭的水有一定鹽度,如果我把福建海蝦在甯夏養成功了,不僅可以讓甯夏老百姓們吃上海鮮,還可以帶動他們緻富。”林金朝說。2019年12月,經閩甯協作平台招商引資,他将南美白對蝦循環養殖項目落戶賀蘭縣常信鄉。

“南美白對蝦屬于熱帶海蝦,蝦苗原先培育在26‰~28‰的海水中,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人工馴化過程,每天根據蝦苗的狀況慢慢對水進行降溫、稀釋,最終培育出淡化蝦苗。常信鄉的地下水鹽度有10‰,特别适合淡化蝦苗的培育。”林金朝介紹說,南美白對蝦一般飼養75天左右即可出售,是效益較高的特色養殖項目。2020年3月,林金朝從廈門驅車2800公裡來到甯夏賀蘭。他在賀蘭縣常信鄉新華村流轉了216畝鹽堿地進行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為當地村民提供蝦苗和飼料,并由技術人員全程指導,同時跟村民簽訂固定回收價格,村民隻負責養殖,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循環節約利用,也是林金朝考慮的問題。“基地采用生态循環水養殖技術,通過沉降池淨化水質,将符合養蝦水質标準的水循環回到蝦塘再進行養殖。”林金朝說,此項技術可實現廢水零排放,是發展節水型農業的新模式。

“農業轉型發展的要義,在于高質量、高效益。比起當地大多數人養殖的草魚、鲫魚等,鲈魚的飼料轉換率高、用水排水量少,刺少味美、市場價格好。接下來,我打算重點養殖加州鲈魚,帶動更多的老百姓緻富。”林金朝信心滿滿。

跨越人種的友誼(連通山海的種福)3

漳浦縣新賜蔬菜合作社裡,工人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着。嚴峥 攝

林永木:“讓小小胡蘿蔔 繪出荒灘‘紅’産業”

去纓、清洗、分揀、裝袋……漳浦縣新賜蔬菜合作社裡,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着;打開冷庫,胡蘿蔔的清香撲面而來,水靈靈的胡蘿蔔“整裝待發”——它們都是從海原縣的種植基地“遠道而來”,準備被銷往廣東等南方地區。

甯夏閩甯冠榮生态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永木,在内蒙古已經種了近6年胡蘿蔔。今年2月,在漳州對口支援海原縣專技工作隊的領隊張曉龍的引導下,林永木來到了海原縣發展蔬菜種植事業,意外覓得“寶地”。

林永木介紹,受土壤和氣候影響,在海原縣種出來的胡蘿蔔的含糖量超過13%,是南方胡蘿蔔含糖量的2~4倍,口感更脆甜、色澤更紅豔,而且開裂率更低——但在此之前,海原當地卻幾乎沒人種植胡蘿蔔,“寶地”常年被當作荒灘閑置。

“因為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種出來胡蘿蔔品質不好,所以一直沒人帶動。”經過仔細考察,林永木決定,把内蒙古的胡蘿蔔種植事業帶到海原。

萬事開頭難。由于海原縣當地沒有胡蘿蔔保鮮所需的清洗車、包工車間、冷庫等設施,加之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林永木需要承擔很大的前期成本。“從海原運回漳浦,一噸運費就要500元錢,費用大。但前景很好,我們要逐步讓當地的老百姓看到成效,信我們,一起種!”林永木說,今年他試種了520畝地的胡蘿蔔,畝産量預計可達5000多公斤。

“海原縣旺農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計劃明年與閩甯冠榮生态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種植600畝胡蘿蔔。我明年準備再帶50名技術員過去,給當地農戶提供種植技術的培訓。”林永木表示,培訓一名技藝成熟的工人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隻有讓更多的人學會真技術真本領,才能讓大家共同走上緻富之路。

如今的甯夏大地一派火熱:宏達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來的白蘿蔔生态種植項目,正在甯夏遍地開花;漳州幫忙引進投産的環保型蔬菜保鮮箱項目,年産量已可達120萬套;海原縣卡立方智能卡、西平智能繡等項目,紛紛争先落地;果蔬、紅酒等産業正與當地文旅産業融合迸發,帶動脫貧戶廣就業、促增收,走上共同富裕……“我們把東部的農業生産技術帶過去,把西部生産的優質農産帶過來,東西互補,技術互通,能源互流,我覺得這就是閩甯協作的互協互助、共同發展的要義所在。”張曉龍表示。

跨越人種的友誼(連通山海的種福)4

來源:福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