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筝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筝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筝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筝,稱為”紙鸢“。小夥伴們不知道都喜歡風筝的不?天氣晴朗的時候帶上自己制作的風筝,看着它在自己的手中緩緩的飛上藍天,讓風筝帶着自己飛翔。今天給小夥伴們分享一個簡易風筝的制作方法,小夥伴們不妨動起手來一起來制作吧~
主要材料:木釘、透明膠帶、包裝紙、油漆(自己喜歡的顔色);所需工具:油漆刷、剪刀、膠水、直尺、美工刀
在50厘米的那條木條中間處畫條線,刻個小口子,以方便後面的固定。
在這2根木條的2端都切個切口。
刷上自己喜歡的顔色。
制作流蘇尾巴,用尺子和工藝刀,大約3厘米寬、20厘米長的紙條就可以了。
用米棍卷起來,包好,然後用膠帶包好起來
綁好好之後,抽出木棍(保留木棍抽出來的孔),再重複做2個尾巴。
用60厘米那條木條,在15厘米處捉個标記,做固定點。
在标記的地方綁好。用X綁法。
用繞2條木棍兩段邦圈(如圖)。
綁好剪掉多餘的線。
找出一張足夠大的紙(如果不夠可以拼一張),紙張最好能結實一些,然後用鉛筆在線的邊緣畫出示意線,再留出大約3厘米的寬度畫一條折合線。
四個角的線按圖畫出來。
将多出來的紙,按邊緣繩線折起來。
然後用膠帶粘貼好。
最後用膠帶粘貼結合點。
從剛才流蘇穿過的地方穿線,可反複穿幾次,直到确保流蘇綁結實了。頭部留出約20厘米的線。
再綁上另外2條尾巴。将流蘇尾巴綁在風筝的底部。打雙結,固定結實。
打孔,第一個孔沿風筝底部60厘米那條木條15厘米處。第二個孔在兩根木條交叉點下方。
用手工刀刻出孔
用膠帶做保護孔的方塊貼。
貼上去。
将線從纏繞在木條上之後,從孔中穿出,綁好繩子。
将2條線連到一起,打個活結,這樣你可以調整風筝的角度。
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紙張。不夠紙張韌性要好喔。
就這樣就完成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