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百聽不厭的戲曲文化

百聽不厭的戲曲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05:47:45

水袖流轉間,許仙與白素貞斷橋重逢,再續千年情緣。9月14日晚,随着廣東粵劇院院長、粵劇名家曾小敏領銜的粵劇大戲《白蛇傳·情》線上演播結束,2022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主體活動落幕。而關于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考仍在延續。

戲曲是傳統藝術的集大成者,彰顯着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特征。2018年至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用3年時間促進全國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态實現“大團圓”,勝似“百老彙”。2022年,盛典開啟“新三年·新百戲”計劃,共有54名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線上線下展演大戲、折子戲41場(台)次,古老戲曲重新綻放芳華。

“天下第一團”生生不息

我國僅有一個國有院團的戲曲劇種共121個,這些院團都被稱為“天下第一團”,約占全部劇種的35%,其生存狀況直接影響着戲劇生态的發展變化。自2021年開始,中央财政撥款1.35億元支持這些“天下第一團”發展。

今年盛典期間,青年表演人才培訓班開班,首批來自全國50個瀕臨失傳戲曲劇種的50位青年表演人才在名師指導下,學習、提升動作技巧,努力實現更快成長。

百聽不厭的戲曲文化(戲曲百老彙)1

線腔木偶劇團的演員們在表演提線木偶戲《變臉》 陶明 攝

昆曲表演藝術家、浙江音樂學院戲曲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林為林介紹,參加培訓的“天下第一團”青年表演人才均為各自劇種的主演,是劇種将來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發展決定着劇種的未來。“我們不僅要教他們唱念做打等技藝,也要培養他們對自身劇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内蒙古包頭市藝術劇院漫瀚劇團演員鄭黎既參加培訓,又參與劇目展演。“我學習的是昆曲《牡丹亭·尋夢》片段,讓我領悟到婉約清麗的表演風格及其表現手法。”鄭黎說。

學員盧世佳來自青藏高原,是青海省演藝集團平弦劇團演員。培訓期間,過去隻能在視頻中見到的京劇麒派老生藝術家裴詠傑來到他身邊,手把手傳授麒派代表作《徐策跑城》。盧世佳說:“京劇表演中有許多好的程式和經驗,我将結合平弦戲的藝術特點,将《徐策跑城》以本劇種的音樂及藝術風格排演出來,作為此次學習的一項成果。”

“天下第一團”培訓面向這些劇種的主要演員,旨在通過教授昆曲等成熟劇種的傳承發展方法,讓學員們基于自身劇種悟經驗、悟規律、化特色、化劇種,從而推動各劇種創新發展。

百聽不厭的戲曲文化(戲曲百老彙)2

來源:視覺中國

來自福建的山歌戲演員張興豔說:“通過培訓,我不僅學到了真功夫,更領悟了戲曲文化的深邃與純美,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真谛。”來自江蘇省南通市的海門山歌藝術劇院青年演員關爽爽告訴半月談記者,在戲曲傳承中,不僅要保持劇種獨立的文化品格及地域特色,更要兼收并蓄,推動戲曲創新發展。

瀕危劇種“起死回生”

保護一個地方劇種,就是喚醒一段文化記憶和文化鄉愁。

流傳于安徽鳳陽一帶的衛調花鼓戲,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清末民初進入鼎盛時期,後瀕臨滅絕。老藝人馬明芳攜女兒董瑞玲創辦了民營劇團。“平時幾乎不演衛調花鼓戲。”董瑞玲說,“傳統衛調花鼓戲隻有鑼鼓和清唱,老藝人年事漸高,腔口音色難免粗直,難以吸引觀衆。”

盛典點燃了衛調花鼓戲的“星星之火”。董瑞玲開啟大刀闊斧的改革:改變單一的鑼鼓清唱,加入絲弦樂器;邀請名家創作《香油記》劇本和樂曲,創新舞美道具……當衛調花鼓戲以嶄新面貌出現在盛典舞台上時,戲更好看了,旋律更動聽了。

百聽不厭的戲曲文化(戲曲百老彙)3

2022年8月28日,在河北省青縣“哈哈腔”傳承示範基地,小學員在準備排戲。苑立偉 攝

衛調花鼓戲的涅槃重生,是古老劇種煥發芳華的縮影。放眼全國,多地都為傳承保護瀕危劇種進行了探索和努力。

浙江成立“天下第一團聯盟”,山西啟動26個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江蘇成立省戲劇文學創作院……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表示,盛典喚起了更多人保護戲曲、傳承戲曲的共識,促進戲曲扶持政策落地生根。

參加盛典後,江西省蓮花縣解決了當地采茶劇團的演出、排練和辦公場地問題;湖北省襄陽市投入100萬元改擴建花鼓戲劇團劇場,投入300萬元作為創作經費;湖南省澧縣招募荊河戲傳承人,并與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開辦荊河戲班……據不完全統計,約六成參演劇團獲得相關部門前期專業指導和後期跟進扶持。

每逢盛典時節,全國戲曲界都會掀起一股看戲、聊戲、研讨戲的熱潮。湖北省随州花鼓藝術劇院00後演員趙子駿說:“盛典的舞台及其引發的多元社會效應,大大激發了年輕演員創新戲曲藝術文化的熱情。”

生旦淨末醜 薪火相傳

昆曲《占花魁·湖樓》、漫瀚劇《契丹女·祈願》、豫劇《宇宙鋒·裝瘋》,3台風格迥異的折子戲在展演期間輪番競技,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的精彩演繹博得觀衆掌聲。

戲曲傳承、弘揚、轉化、創新,關鍵在人才,盛典開啟了“新三年”人才引育之路。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推出一系列人才培養舉措,其中,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于2021年、2022年共評選出54名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平均年齡42歲,涵蓋京劇、昆曲、豫劇、越劇、黃梅戲、川劇等30個劇種。

河南省豫劇院青年團團長關效宇說:“盛典架起團裡青年演員與各劇團同仁學習借鑒的橋梁,是不可多得的機會。”“天下第一團”青年表演人才培訓2023年還将舉辦第二期,旨在推動全國“天下第一團”劇種的主要演員全部培訓一遍。陳鵬認為,人才培養決定着中國戲曲的生态,為戲曲傳承培根鑄魂。

昆山作為“百戲之師”昆曲的發源地,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戲曲人才培養和引育。當地成立了全國第八個昆劇專業院團——昆山當代昆劇院,推動昆曲發展基金規範化運行;與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合作培養39名昆曲後備人才,在全市設立21個小昆班;培育澱山湖、巴城、千燈等戲曲、曲藝文化之鄉,一批昆曲名家工作室、民間戲曲團隊應運而生……昆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方雪華表示,該市将以戲曲百戲博物館為平台,助力打造中國戲曲“百老彙”,推動昆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朱恒夫認為,我國戲曲幾經興衰,傳承發展任重道遠。“戲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專業化培養青年表演人才基礎上,還可以開設編劇、導演、舞美等人才培訓班,全方位助力戲曲文化發展和提升。”

*本文為《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10期内容

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