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毛小平節氣篇4

毛小平節氣篇4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23:26:01

毛小平節氣篇4(毛小平節氣篇4)1

七月打一算。七月稱孟秋蘭月,三元之中元;七月有小暑、大暑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月。農諺有雲:“六七月裡不曬背,十一二月有得悔。”意思是在搶種搶收的季節要抓緊時間勞作,把作物種好,到天冷過年時就不會擔心沒有吃的。又雲:“六月的錢莫賺,十二月的錢莫丢。”意思是天氣熱時莫去賺外面打短工的錢(以前冇工打),天氣熱對身體不好。天涼打零工對身體傷害不大,年底賺點錢還能補貼家用。不栽八一禾。春争日,夏争時,二禾下田必須要在八月份之前完成。天氣熱,螞蝗多,栽種二禾是苦的。在拔二禾秧時,秧田的螞蝗防不勝防,叮在腳肚上鮮血淋漓。人們邊喜歡做把戲,把螞蝗用草根翻肚,插在田埂上曬。螞蝗最怕石灰和黃煙水,用小盆放些石灰,将石灰盆放在田裡,捉到螞蝗就放入盆中,螞蝗必死無疑。黃煙也稱旱煙,以前的老農基本都抽。螞蝗叮咬在腳肚上,将别在腰間的煙筒摘下,倒煙水在叮咬處,螞蝗立即蜷縮掉下。農村無垃圾。搶種搶收稍不忙時,年長一些的人們就背着簍出門撿狗屎,挎着糞箕去耙牛屎。這些耙撿來的糞屎,會倒入地中種菜。牛屎是芋頭的最佳肥料,人們将芋頭坽中垅溝,溝中鋪上牛屎。農諺有:“牛屎鋪一擔,芋頭用籮擔。”年長點的老人,一般都掉了幾顆牙,坊間稱缺牙齒。坊間有兒歌唱道:缺牙齒,耙狗屎。耙一擔,送過畈。耙一頭,自己留。耙一籮,送外婆。耙一滴,自己吃……一年四季,人們都在積糞作肥,既改善了村中與道路的衛生環境,又為田地的肥沃提供了保證。現在農村的髒亂差,是時代進步導緻的。因為年輕人在外務工,年老的在家種田,有化肥、除草劑、農藥,省時省力。殊不知,這是惡性循環,工業化學物質破壞了土壤結構,生态遭到破壞;田中的泥鳅、黃鳝、青蛙、蛤蟆、水蛇、螞蝗幾近滅絕,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七月裡有兩個中國傳統節日。一是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是重數、重日。“重數”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重數”、“重日”作為節日源于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敬畏。七夕節出現于漢朝,民間傳說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織女心靈手巧善紡織,織出來的絲巾布匹非常精美;女孩們在七月初七這晚要穿針乞巧,故稱乞巧節。向織女乞巧,表現出女子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現在被人們說成中國式情人節,也是有了根據。我們這要拜七光星,稱拜七星娘娘。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夜深人靜時;拜七光星的人家,在禾基上(門前)設下香案。香案上擺上水果點心,泡好白糖水,再放一條小紅繩,然後焚香祝禱。以前有些小孩嬌弱,母親拜七光星是讓孩子認七星娘娘為幹娘;能在她的庇佑下健康成長。祝禱完畢,從香案上取下紅繩,戴在小孩的脖頸上,表示小孩就認下七星娘娘為幹娘了。七月十五稱七月半為鬼節,傳統節日中的中元節(上元節是元宵節這天)。據說七月十五這天鬼門關大開,放鬼魂來陽間求錢乞食。坊間有“七月半,餓鬼打亂竄”的說法。這天,人們會停下手中活計來做米粿,打麻糍粿。傍晚時分,主婦們做好了家堂(祭祀菜肴)三葷三素,外加酒、茶、飯,男人們折紙準備鞭炮。野鬼不能進家堂(家裡),廳堂有祖宗牌位,外鬼是不能進去的。所以這天要準備兩桌,一桌擺在家中廳堂祭祀祖宗;一桌擺在禾基上,菜同樣三葷三素酒、茶、飯。先在家焚香敬請祖宗并祝禱:祖公、祖媽,今日月半,略備薄酒保佑家業人丁兩旺。家中祭祀完畢,來至禾基處同樣焚香敬請并祝禱:今日地府門開,略備薄酒淡飯,過往陰靈敬請享用,有吃有掖。在外的孤魂野鬼一起同來,望在生做好人,死後成好鬼。祭祀完畢放鞭炮相送。夜深人靜時,男人們還要去三岔路口燒夜紙,燒夜紙是為了祭沒有歸地府管轄的孤魂野鬼,祝願它們早日投胎轉世。坊間有這麼一種說法:别家過月半,災星減一半。意思是這年如果感到不順,在七月半這天,可到親戚朋友家去過節,以趨吉避兇驅除晦氣,從此好運連連。七月半鬼節作為傳統節日之一,這不是迷信,這是中國特有的道家文化,是對天地人鬼神的自然崇拜和敬畏。 八月八月有戲看。八月是仲秋桂月,也稱竹春,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七萩八蒜七月半,芋頭可以打開看。就是說七月時種萩,八月就要種大蒜了;七月半的時候芋頭有芋子了。種蒜時,先把地翻鏟好,再壟地溝整地坽,坽面平整後,在坽上面均勻地澆透大糞作底肥。種蒜如排兵,蒜子一個個整齊密匝地插入坽上,蒜子一半露出地面,一半插入土中。蒜子全部種好了,再用稻草蓋面遮實。幾天後,蒜子出苗了,用尿液摻水澆坽,如此反複幾天,蒜苗便可抽出上稻草面。大蒜不怕地壯(地肥沃),越是地壯越往上竄。八月白菜風吹大。種白菜時,同樣是壟溝打冷整平。栽白菜秧時株距一尺,行距50公分。白菜秧栽好後,澆命根水(澆水)将菜根落實與土。澆水連續幾天,幾天後,白菜苗略有長大,用糞摻水澆菜,再在坽中鋪上豬欄糞即可。八月中秋月正圓。中秋節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故又稱祭月節。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曆來有飲酒賞月的習俗,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八月是果品飄香豐收的時節,棗子、柚子、花生、桔子、雪花梨、菱角、栗子等都相約來到。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一家圍坐在一起,喝茶聊着家常;吃着新鮮的果品欣賞月色。中秋是要送節的,去丈人家,長輩家,籃子裡裝着月餅、白糖等物;有些會将家中有的水果帶去,分給娘家侄兒們吃。哪個季節種什麼菜,吃什麼菜,哪個季節種什麼糧,吃什麼果品,人們都能順應自然地去勞作,去收獲。都會感恩上天的饋贈與恩賜!女兒出嫁的第二年,是娘家送女兒節的。每個節由家中兄弟代表父母去送節,唯獨中秋節不送;因為中與終諧音。這就是常說的:娘送姩一年,姩送娘一世。由于中秋時節氣候溫潤,地裡的蔬菜仿如重生:翻秋的茄子、辣椒、豆角、花豆等都開花結瓣;老南瓜體大如盆,一派豐收的景象 。家庭主婦們粭飯醬,下豆豉。豆豉醬中放柚子皮,南瓜蒸熟加糯米粉搓勻做成南瓜粿,這是早上下稀飯的美味小菜。心靈手巧的主婦,會弄出許多的美味小菜:豆角幹、茄幹、辣椒幹、築辣椒、芋禾幹、豆豉粿、南瓜粿、冬瓜沫子等。春種秋收,是農村永恒的規律!三日四夜廟背扯(唱戲)。八月時,農活基本安排妥當,數農閑時候,隻有旱地裡的紅薯,田裡的二禾稍加管理。村裡由幾個長者執事,請來戲班子演戲,花銷由村中每戶随份。演戲活動一般進行三天四夜,加戲視情況而定。開演的這天,女兒會請娘家人來看戲,有些親戚朋友也發出邀請。演開台戲執事人員會給班主紅包,稱驅煞費。據說第一場戲有台煞,青年人或小孩不讓去看,怕中煞。班主收了紅包,會安排第一場戲前加一場壓煞戲《對花天官》鎮台。後面的戲由執事人員點戲。第三天的戲由戲班安排出演苦情戲如《孟姜女》、《狸貓換太子》等(任選一部演出)。演戲活動期間非常熱鬧,盛如廟會。長輩、親戚朋友們前來看戲,家中除備好豐盛飯菜外,還要做粿打粿以示盛情。在觀看戲文時,還會購買食物作為點心奉上如:清湯、油炸粿、米糕等。演戲是為了慶祝豐收,彰顯地方富庶;以熱鬧的人氣驅除村裡的晦氣,使村莊吉祥安甯,興旺發達!

作者簡介毛小平,上饒市作協會員,橫峰縣作協會員、詩詞協會會員,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民俗有所研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