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你知道我們周邊有一家存欄量達千頭的奶牛場嗎?
你知道我們平時喝的牛奶一部分來自這裡嗎?
10月的秋風吹過魯北平原,一片豐收景色。
果園裡,一串串綠色的“陽光玫瑰”挂滿藤蔓、顆顆飽滿的冬棗壓彎了樹枝、
火紅的蘋果也将迎來成熟;養殖場中,幾百頭奶牛依次排隊走進擠奶車間……
這是金秋10月,濱州市沾化區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裡的景象。
曾以7頭奶牛起家,在曆經成立合作社、土地流轉後,這家以奶牛養殖為主的企業,現在已經發展為占地面積為1112畝,存欄奶牛1100餘頭,年産鮮牛奶4200噸的奶牛标準化生态養殖區。
不僅如此,近年來,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還發展了牛奶深加工、農作物種植、技術推廣、旅遊采摘、信息咨詢等系列業務,已形成綠色環保生态牧場,循環有機無公害産業園的雛形。
三産融合,開辟了薛家村農民緻富新途徑。
創新模式 帶動周邊農民增收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10月金秋,正是青貯飼料的好時節,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奶牛養殖
區,各種機械在青貯池中輪番作業,轟鳴聲不絕于耳,“今年的青貯量為1萬噸。”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志強說,公司奶牛數量逐年增長,飼料的量得備足。
而誰能想到,這個有着1100餘頭存欄奶牛的公司,是由7頭奶牛發展而來。
“我們家從1992年開始養奶牛,是薛家村第一戶。”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玉華說,最早家裡養了7頭奶牛,初嘗甜頭後村裡興起了一股“養牛潮”。
2008年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國奶業開始大整頓,小規模養殖戶難以支撐,陸續退場,但危與機往往并存,這次動蕩成為薛家村奶牛養殖的重要轉折點。
為了讓奶牛養殖、原料奶的收購、生鮮乳運輸等方面更規範,薛玉華抓住機遇,帶頭成立了奶牛養殖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成功與乳制品企業伊利“牽手”。
如今,九牛農牧奶牛養殖場日産奶量可達10噸。
而這些發展遠遠不夠,2012年,通過流轉土地,将248戶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産模式中脫離出來,2015年,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1000多畝的流轉土地上,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旅遊一體化的新發展模式。
如今,養殖園裡的冬棗、葡萄、梨等水果迎來了豐收,通過進一步包裝,種植園的水果運往全國各地。
企業的發展也給村民帶來了福利,土地流轉後,公司通過反雇形式讓農民回到企業務工,提供了上百個就業崗位,使農民實現了雙收入。
同時,企業利用自身條件優勢,以奶牛标準化養殖為核心,以飼料作物種植區為示範,通過“龍頭 基地 農戶”的模式,與農戶簽訂協議種植全株玉米,收購青貯飼料。此模式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還為公司提供了優質的青貯資源,有效利用了玉米稭稈,防止資源浪費,減少了環境污染。
三産融合 探索緻富新路徑
推動鄉村産業振興,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産業體系,實現産業興旺。
在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樓的後面,一個标準化牛奶加工車間即将在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一個屬于老一輩濱州人記憶的牛奶品牌——澳納特,将從這裡再次走向市民的餐桌。
“這個品牌是很多‘70後’濱州人的記憶,時隔多年我們再重新拾起來。”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玉華說,用這個品牌,一是情懷,二是讓我們濱州自己傳統奶品牌煥發新生機。
奶牛養殖、農作物、水果種植是第一産,延伸奶牛養殖産業鍊,做牛奶深加工,這是第二産。
“我們除了有自己的奶牛養殖,距離、運輸都是優勢。”薛玉華說,公司将為濱州市民打造“私人訂制”式的鮮奶配送服務,“牛奶都當天現擠,送到家門口都是熱的。”
做優一産,做大二産,還要依托公司現有的資源,做強第三産業。
為滿足人們對休閑、體驗和回歸自然的需求,公司依托現有養殖園與種植園區,開發特色果園、菜園、透明牧場等,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态休閑旅遊融合發展新業态。
目前,園區的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已經初步落成,後期還将配套建設透明牧場、擠奶參觀廳、奶牛科普館、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及遊步道等基礎及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2084m2。
通過建設透明牧場和擠奶參觀廳,在關鍵生産環節安裝監控設施等,展示奶牛養殖和擠奶全過程,即時顯示生鮮乳衛生質量指标;建設奶牛科普館,應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趣味問答、遊戲互動等方式,寓教于樂,傳播奶牛文化和牛奶知識;建設遊客體驗中心集産品展示、休閑購物及牛奶文化于一體。
“讓遊客從中體驗自摘、自食、自取生活的田園樂趣。同時,園區内開辟遊覽路線,增加必要的服務設施。除推廣應用示範技術和模式外,還可為遊人增加農業科普知識,增加社會對生态農業模式的認識。”薛玉華說,所有旅遊項目、設施均按生态模式安排,注重環境保護,清新質樸,讓每位遊客都有回歸自然,置身田園之中,體驗自選自摘的農家生活的歡樂。
項目完成後,預計年接待遊客7萬人次。
科技賦能 走出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之路
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是要讓鄉村産業立起來、強起來,以産業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百姓生活更幸福。
鄉村産業強起來,離不開“科技”二字。
在山東九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區,一頭頭奶牛正在悠閑吃着飼料,它們脖子上挂的智能牌格外顯眼。“養殖區每頭奶牛的脖子上都挂着一個帶有發射器的智能牌,可以實時監控奶牛的身體等狀況。”九牛農牧養殖場執行廠長王傳龍說,與原來不同,現在的奶牛養殖與擠奶完全實現了現代化。
九牛農牧成立之初,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目前,公司又新建研發樓1棟,建築面積1300㎡,試驗生産車間1座,建築面積1100㎡,以保障公司發展的科技力量。
經過多年研究發展,九牛農牧“變廢為寶”,走出了一條農牧結合生态循環之路。
“奶牛養殖區産生的糞便、廢水作,通過采用‘固液分離’技術,一部分進入沼氣池,一部分加入适當比例的配料及微量元素發酵後制成優質有機複混肥,除滿足種植區需求外,也實現了外銷收入增加。”王傳龍說,公司年産有機肥可達5萬噸。
近年來,九牛農牧推進形成“作物稭稈-青貯飼料-奶牛飼養-有機肥加工(沼氣能源)-種植業利用(玉米、蔬菜、林果、牧草等)”種、養、加功能複合的農業産業内部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園區項目間、産業間首尾相連、閉路循環,促進原料投入減量化、廢物排放再利用和資源化,從而建設成為集“循環、生态、休閑、觀光、示範”五位一體的現代農牧階梯化循環經濟産業園區。并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生态循環農業典型,以此帶動和示範當地農民調整和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
7頭奶牛起家,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九牛農牧董事長薛玉華用“心酸”二字總結這一路的發展史,“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發展起來,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社會責任越來越大,都知道農業不好做,但我會繼續紮根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把企業做強。”
從始至終,薛玉華從未标榜自己的企業,但在記者來看,這不正是我們身邊的鄉村振興樣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