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曆史發展簡述(三十一)——
羌族,源于古羌人,是今天我國五十六個兄弟民族中的重要一員,現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大多數羌族人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帶。
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此六種也。”,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商頌'自彼氐羌。箋雲。氐羌、夷狄國在西方者也。'王制'曰。西方曰戎。是則戎與羌一也。羊穜也。各本作從羊人也。廣韻、韻會、史記索隐作牧羊人也。學者多言牧羊人為是。其實非也。......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孔子曰 :“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古羌人是一支遊牧民族,可能是由戎人分出來的一個分支,或是被西戎戰敗降服的其它氏族部落,所以兩個戎、羌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西戎牧羊人也”、“羌本西戎卑賤者也”,在《山海經·海内經》關于羌人起源的記載:“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是位上古時期大有來頭之人,《呂氏春秋‧尊師》:“帝顓頊師伯夷父。” 他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顓頊的老師,可見氐羌人的身世也不一般,也是上古聖人的後裔。
而在《逸周書·王會解》中則說“氐羌以鸾鳥”。孔晁《注》雲:“氐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矣'。”如此來看,羌是氏族部落的總稱,氐應該是羌人中的一個分支,因羌的種類很多,所以稱氐為"氐羌"。
關于夏及先、早商中曆史記載太少,現在很多的史料來源于春秋戰國以後,在《詩·商頌·殷武》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可見當時羌人還是弱小,不得不歸順商朝。羌人在商代分為很多種,甲骨文中記載有羌方、羌龍、北羌和馬羌,分散在商王朝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羌屬于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的是:”所居無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産牧為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号”,随着人口的增加,活動的範圍也開始向西和向南擴大。
不過商朝對于羌人很是仇視,不斷向羌人的各部落、方國進行征戰,有時并非因為被征伐的部落、方國有侵入與掠奪行為,而是專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以外,商朝還強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國進貢人、畜等,羌人和牲畜等同,這可能同羌人的淵源有關吧,在《史記·六國年表》中卻這樣寫道:“禹興于西羌”,而《後漢書·戴良傳》道:“大禹出西羌”,說明在夏代以前它就存在。相傳羌與夏、周兩族都有族緣關系。“禹興于西羌”是與夏的關系;與夏同族的有一個姜姓的氏族,是炎帝的後代,族居在姜水邊,周族的始祖後稷(即棄)的母親姜原就是出自這個氏族。當初成湯時“商革夏命”,羌人助夏攻過商,商王朝建立後,羌人一直是與商王朝為敵。随着商朝從東北遷徙到了黃河流域後(商朝,從東北起源逐鹿群雄奠定華夏今日文明),這時的商王朝實力虛弱,到了定都安陽殷墟之後,武丁時期國力強大,征服少數近商居住的羌人,而大多數仍是反商而不願服商,于是這些被商王朝用各種方式抓來的羌人,大多成了犧牲品。
商人常将這些俘獲、進貢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嶽或祈年、法災等重要祀典,蔔辭中常見,商人認為,羌俘應該是最為高檔的祭祀品,數量從兩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武丁蔔辭有“戊子蔔,宕,貞畝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目前所見到最多的是準備用“羌四百于祖…”(《續存》上295),由此可見“羌人”已成了商人祭祀品的代名詞,據不完全統計,蔔辭中用以羌人作祭祀品的記錄達八千餘次,而且手段之多更是令今人毛骨悚然,其中有“卯羌”将人劈成兩半、“胹(ér)羌”鼎烹人頭、“伐羌”砍頭枭首等等。
商王朝對羌人天生抱有成見,任意戕害羌人的生命,像對待牲畜一樣地對待羌人,必然也是激起羌人對商王朝的仇恨,越積越深、越聚越大,以至于羌人義無反顧地站在周國一邊,直至完全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西周時期有一個西方的大國崛起,秦人首領秦非子在“隴西”的蒙古草原上為周王室養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族稱,建立秦國,史稱"嬴秦",其實秦人極有可能是西羌的一個分支。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号。秦始皇統一後,仍然以"秦"為國号。在後來的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了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苌建立了後秦政權,也能說明氐羌與秦人的有着必然的聯系。估計始皇當初焚書坑儒,焚燒很多的史書就是為了銷毀出身的證據。
不過秦人的崛起,并沒有給羌人帶來命運的轉折,周幽王時期,犬戎與申侯聯合攻打周朝,在骊山下殺死了幽王,西周滅亡。犬戎大軍盤踞于鎬京,王子宜臼召集諸侯勤王,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率兵營救西周,作戰有力,立了戰功,立幽王故太子宜臼為天子,是為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邑。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周平王給襄公開出一張空頭支票:“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你想要這塊地就要從犬戎手裡搶過來,平王與襄公立下誓約。從此,秦人開始了征伐西戎,向西兼并諸戎各部,秦穆公用由餘,"西戎八國服于秦",不過還有一部分西戎翻越大興安嶺向西逃竄,秦人追擊西戎時,同時也在開疆擴土,羌人也領土同樣受到了來至秦國的侵占,他們被迫開始了大規模、遠距離地向西遷徙,從蒙古草原來到了今天陝甘甯地區。
到了漢朝,羌人部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有一部分羌人歸順漢,大量内遷,被稱為東羌在《漢書‧武帝紀》和《大戴禮記‧少閒》都記載:“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未進入中原的稱為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婼羌、發羌、唐牦、牦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向西進入今天的新疆地區,向南進入到四川、雲南甚至是今天緬甸等地區。
到了宋初,留居河西走廊的黨項羌西夏王朝,“夏”這個名稱除了北方少數民族之外,在中原王朝中就沒有人再使用,直接說明夏從開始到結束并非是在中原。
我們現在的曆史書籍将羌人的最早生活栖息地說成是在我國的西北部地區,隴山以西黃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洮河流域, 主要集中在了陝西、甘肅、青海等一帶,這是極大的錯誤,錯誤的原因就是對“隴”的誤解,很多人将“隴”解釋為了陝、甘、甯交界的隴山,又稱作六盤山,這不對的,“隴”的不僅僅是指隴山,古同“壟”,土埂,泛指山,如:隴斷(即壟斷。指山脈阻隔。隴,山岡高地),高丘,隆起。羌人應該是起源于東北地區大小興安嶺,由于現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也許是早期他們是西戎人的一支小部落,在受到其他大的部落壓迫下,他們被迫翻越大興安嶺,來到了山隴隆起的西部蒙古高原上,在草原過起牧羊放牧的生活。
示意圖,不代表曆史原址
一個從東北遠走他鄉的古老民族,經過幾千年的遷徙,這一路經曆無數的蒼涼和苦難,走過了千山萬水,大遷徙後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稱。
我是喜歡曆史的@品茗談史 解讀《山海經》,解讀超乎你認知且不了解的中國上古曆史
讀《山海經》,深藏在大興安嶺中神秘原住的少數民族——西戎人
讀《山海經》,看生活在大、小興安嶺原住東北少數民族——北狄人
讀《山海經》,解讀山經,所謂名山大川其實是東北地區一座座山峰
讀《山海經》,解讀東夷人,東北少數民族曆史中被遺忘的夷人
讀《山海經》,重解東北古代民族東胡起源,原來誇父也是東北人
讀《山海經》,解讀玉文化——起源于上古時期的東北及外東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