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蘇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寫道: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春天正是品江鮮的好時節,而河豚是不少老饕的最愛,有着“食得一口肉,從此不聞天下魚”的高評價。不過,河豚的毒素又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河豚究竟能不能吃,毒素又如何而來,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教授給出了解答。
為何叫河豚呢?豚字源于它碰到敵人時,會将自身的氣囊鼓起來,圓滾滾的像豬豕。而河豚又是河魚,所以叫“河豚”。此外,捕撈河豚時,它發出的聲音像豬叫。“河豚隻是俗稱,學名應當是‘河鲀’。”陳舜勝指出,“河鲀受到威脅時,會吸入空氣。它的氣囊其實是它富有彈性的胃。它身體表面的鳍刺,會讓敵人避而遠之。”
以前,人們認為河鲀身上的毒素來源于其自身,但後來發現,蝾螈等生物體内也含有這種毒素。經過研究,這種毒素是微生物毒化藻類、藻類再毒化河豚的結果。“河鲀的毒素可以達到氰化物的1200倍以上。每1克河鲀毒素能緻2000人死亡。”陳舜勝表示。
一般來說,河鲀魚的毒性與種類、生長環境等多個因素都有關系,而其中,卵巢、肝髒又是毒素較強的部分,食用時當避免這些部分。目前已知的河鲀魚有100多種,現在我國主要養殖的是紅鳍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上海地區以暗紋東方鲀為主。“目前,我們對河鲀産生毒素的機理已經基本了解。經專業、有認可權養殖場所人工養殖的河鲀,采用全淡水及無毒飼料,含毒量已大大降低、基本可控。飯店從事河鲀烹饪的廚師,都必須具有相關資質。而市民選擇養殖的、加工過的河鲀不存在風險。”陳舜勝表示,“要提醒的是,市民千萬不能選擇來源不明的河鲀嘗鮮。野生河鲀捕獲相對容易,但其肝、魚子、血液毒性很強,即使高溫下也無法破壞。”
值得一提的是,河鲀的毒素是珍貴的藥材來源,對麻醉、戒毒、腫瘤輔助治療都有幫助。“但一隻河鲀的毒素極少,直接從河鲀身上提取成本高。未來可能會通過培養生産這種毒素的微生物,直接提取毒素。”陳舜勝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