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八佾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

論語八佾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26:02

子入大廟,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進入太廟之中,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問上一句。有些人便不解地問道:“不是說那個年輕人(指孔子)是鄹邑一個頗有學問的人嗎?(為什麼)他進入太廟的時候,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問上一句呢?”

孔子後來聽到那個人的話以後,開口說道:“這些(指魯國在太廟之中的許多行為)難道都是符合禮的規定嗎?”

本章孔子講禮。

論語八佾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論語八佾篇淺析)1

“子入大廟,每事問”:“子”,指孔子;“入”,進入;“大廟”,即太廟,此處的“大”通“太”;“每事”,即每一件事情。

這一章開篇之語對孔子的描寫,正值他青年之時,此時他剛剛到魯國就任官職,所以能夠有機會進入太廟之中助祭天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孰”,表示反問語氣的詞;“鄹”,魯國的一個小城鎮,據說孔子便出生在這個地方;“鄹人之子”,指鄹邑那個地方的人,此處指的别人對孔子的稱呼;“知”,懂得、精通的意思。

這一句話,是别人對于孔子“每事問”這種行為的直接表現。顯然,孔子當時雖然年輕,但已經有了一些名氣,所以别人才知道他是個“知禮”之人。然而,孔子“入大廟”之後,卻表現得像一個不懂禮的新人一般,見到什麼事情都要問上一問,這樣的表現很明顯與他的名氣是不相符合的。

論語八佾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論語八佾篇淺析)2

“是禮也”: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關鍵都在于“也”字之上。

第一種理解:“也”,表示判斷的語氣。在這種解釋之中,“是禮也”這句話,就變成了一句肯定語氣的話,即:“這就是禮呀!”

如果按這種意思來進行了解,就表明孔子之前“每事問”是為了增加見識,是學習太廟之中的各種禮儀。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他看來,事事都有學問,處處都能長見識,所以魯國太廟之中的各種禮儀,孔子雖然“知禮”,但仍然虛心請教,以此來增強自己的見識、閱曆。

第二理解:“也”,通“邪”,表示疑問。在這種理解之中,“是禮也”這句話,就變成了一句反問句,即:“這難道算是禮嗎?”

在這種理解之中,表達出孔子對于别人的疑問進行了反問,其用意自然是為了反駁别人的話。顯然,孔子作為一個“知禮”之人,對于太廟之中的事情早就知之甚詳,那麼他為什麼還會“每事問”呢?這其中的緣由,自然值得學習之人深思。

結合《論語》在此篇之中的名稱——《八佾》,以及此篇的前兩章,可以看出:在這一篇之中,主要是為了講“禮”,同時還收納了孔子對于魯國“三桓”不守“周禮”的批判之語。顯然,本章之中,孔子因在魯國為官而進入太廟“助祭”,所見之事,定然都是一些不合禮數的事情。畢竟一個大夫之職者,用“八佾”之舞、唱《雍》詩,其太廟之祭,又豈會完全依照周禮而進行?

論語八佾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論語八佾篇淺析)3

有了這個前提,孔子“每事問”便很容易進行理解了。因為,那個時候的孔子在魯國之中為官,雖然看不慣魯國的一些問題,但在那種環境之中肯定不能盲目地指責,畢竟那樣的做法非但不會有任何的作用,還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孔子就通過“每事問”的方法,把祭禮的各個環節都指出來,通過别人的複述和解釋,來提醒其他人,這些祭禮的内容都僭越了周禮的規定,希望以此來引起别人的重視。

與第二種解釋相比,第一種解釋若是換在第二篇,或者其他篇裡,自然可以算得上是“正解”。然而,在這一章之中,卻恰恰不能以此來理解,否則就與整篇的主旨相違背了。因此,在這一章裡,筆者采用了第二種理解方法。

通過這一章的内容,可以讓後學者明悟兩個方面的道理。

一是要學會明哲保身。

在做事情之前,要認真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仔細分析自己面臨的問題,如果遇到對自己有危險的事情,一定要采用正确的處理方法,切不可不管不顧,一味地憑自己的性格胡亂蠻幹。那樣的做法,不但可能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甚至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最終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二是要自覺懂禮守節。

要做一個知禮節、懂禮貌之人,要學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為己用。要自覺加強學習,常思己身之過、常悟己身之失,并針對性地進行改正,确保自己能做一個懂禮守節、品行高潔之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