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web3.0的概念是什麼

web3.0的概念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12:13:15

web3.0的概念是什麼?近一年多來,技術圈最熱門的話題一定少不了 Web 3 的身影Web 3 的追捧者将它視為互聯網的未來,但更多人仍然對這一概念感到雲裡霧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web3.0的概念是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web3.0的概念是什麼(風靡全網的Web3)1

web3.0的概念是什麼

近一年多來,技術圈最熱門的話題一定少不了 Web 3 的身影。Web 3 的追捧者将它視為互聯網的未來,但更多人仍然對這一概念感到雲裡霧裡。

Web 3 的定義與落地時間都充滿争議,甚至有人指責它隻是又一次技術炒作。那麼,究竟該如何理解 Web 3?Web 3 能否實現支持者的預期?針對這一話題,《InfoQ·極客有約》特别策劃了一場「共話 Web 3」專題直播。

本場專題直播共組織了兩場線上圓桌論壇,邀請多位對 Web 3 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共同探讨這一新晉技術概念,希望幫助國内開發者和感興趣的朋友更好地了解 Web 3。

第一場圓桌對話的主題是《爆火的 Web 3,到底是什麼》,本場主持人是 MRS 聯合創始人,《人工智障》系列作者 Mingke,對話凱雲實驗室(KEN Labs)CTO 楊威理(William),騰訊雲區塊鍊資深架構師梁永甫兩位嘉賓。

本文将圓桌對話的精華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讀者。

主持人 Mingke:從區塊鍊到金融科技,從去中心化到元宇宙,今天的技術世界有很多新概念、新名詞。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很容易讓人感到迷惑。最近流行的 Web 3 是之前多個概念的整合與升級,但究竟什麼是 Web 3 還并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準确定義。那麼各位能否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嘗試對 Web 3 下一個定義?

梁永甫 : 我個人認為 Web 3 并不是一種單純而具體的技術。它可能是一種趨勢,或者一個時代的一個代名詞,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新的應用或技術類型都會包含在這個大範圍之内。所以,Web 3 是一個包含各種各樣的技術、應用的抽象集合。

另一個角度講,如果說 Web 1 是可讀,Web 2 是可讀、可寫,那麼 Web 3 就是可讀、可寫、可運維。這是大家最容易認可的一種定義,因為它不是特别具體,也就容易取得共識。

我們先把視角轉到互聯網上。互聯網本身包含了服務端和用戶端兩大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 Web 3 和 Web 2 的區别,會發現 Web 3 在構造和提供服務時是一個相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系統。 在這樣的系統中提供的服務是生态型的,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提供自己擅長的内容,這些内容組合在一起可以為用戶帶來完整的、比現有服務更完善的産品。正因如此,Web 3 需要用區塊鍊來構建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從而建設這樣的生态。

在用戶端,Web 3 的重點在于“可擁有”。 所謂“可擁有”是指用戶對數據和資産的控制權更大,很多内容會交給用戶來控制。在用戶體驗和交互層面,Web 3 還會從現有的文字、圖片、視頻升級到 VR、AR 為主流選項。

楊威理: Web 3 誕生之初的願景是互聯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的“語義網”的概念。所謂語義網,是指數據在整個互聯網層面實現互聯,使分散在各處的數據能夠彼此交流和共同更新,例如用戶隻需要修改一次賬戶信息,他在所有網站的賬戶就都會同步更新等等。這樣以來,互聯網上的信息就會更加準确和智能。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Web 3 的先驅者提出的方案就是用一個去中心化的項目來存儲包括身份信息在内的用戶數據。通過這種方式,數據的所有權會交還到用戶手中,從而改善數據隐私問題。但今天所提的 Web 3 和語義網的概念還是有區别的。雖然兩者的目的都是要重塑互聯網,解決數據孤島問題,給用戶更多控制權,但 Web 3 會更看重數據的不可修改性,而語義網并不把不可修改作為核心的關注點。

主持人 Mingke:既然兩位都沒有對 Web 3 下一個非常精确的定義,沒有明确 Web 3 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特性,那麼我們該如何定義基于 Web 3 的原生應用?究竟哪種應用可以說是完全基于 Web 3 的特性開發出來的?還是說這種 Web 3 原生應用其實是并不存在的?

梁永甫:我認為在剛才提到的用戶體驗、數據歸屬權和服務提供方式三個層面上,隻要應用在一個層面上滿足新一代的特征(VR/AR、用戶控制更多數據、去中心化提供服務),就可以稱它為 Web 3 應用。 或者說,并不是說這三種特征全部滿足才叫 Web 3 應用。在互聯網向 Web 3 進化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見證許許多多新技術的誕生。這些技術會一點點改變這三個層面的應用形态,但這些層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性全部升級完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隻要滿足了一個層面的升級特征,就應該說這個應用是 Web 3 應用。

在這個進化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産物,有人會用一些應用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我們要意識到,整個 Web 3 的概念是中性的、包容的,是一個趨勢、演進過程和未來方向,不能因為某一個應用好壞和成敗來評判整個 Web 3。

楊威理: 我們内部也經常有讨論,探讨 Web 3,或者說下一代互聯網中的用戶會有哪些需求。這些需求中的大部分應該是新型的需求,與我們今天的日常應用場景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每天看視頻、刷微博、玩抖音,這些應用的用戶可能并不在乎自己發的抖音是存放在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網絡上。他們在乎的可能是去中心化的應用是否能為抖音用戶帶來更好的經濟回報。内容創作者也會關注 Web 3 能否帶來一些變革,能否在廣告和打賞這樣的主流收益方式之外創造更多可能性。

所以我們非常感興趣的是,Web 3 的時代互聯網應用能否延伸到更多領域。我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 Web 3 能否創造出一批比較紮實的需求場景,既能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又能為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 我認為這才是下一代互聯網标志性的特性或者事件,有了這樣的場景才會有真正的 Web 3 變革,否則這個名詞就隻能停留在概念上。

主持人 Mingke:很多人感興趣的是,現在究竟有沒有一些能夠讓普通用戶感知到的 Web 3 應用,比如說更加去中心化的即時通訊應用這樣的案例。能否請兩位分享一下類似的案例,或者對這樣的産品做一些評價?

楊威理:目前我們看到很多 Web 2 時代的應用團隊和公司在嘗試将 Web 2 的應用類型遷移到去中心化網絡上。比如說有團隊在做去中心化的 YouTube,他們提供了一些工具讓用戶可以将視頻同步到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同時他們還提供了新的創作收益機制。這種方式并不一定帶來颠覆的效果,就比如說微信的用戶并不會因為某個類似的通訊應用是去中心化的就去選擇後者。究竟終端用戶需要的是怎樣的應用形态,這個問題還是見仁見智。所以,目前的 Web 3 生态還是處于相對早期的狀态,還是處在一個“建設時代”。

以存儲為例,我們有去中心化的存儲方案,但還不夠強大,跟主流的雲平台還不足以抗衡,還需要長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會催生很多應用,它們的目的是幫助這些基礎設施能夠在現階段表現得更好。這些服務的模式多多少少還是帶有 Web 2 時代商業模式的影子,但大家依舊可以通過它們開始體驗 Web 3 的基礎設施。

梁永甫: 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來說,所謂數字化是要做什麼?數字化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數字化的内容是不一樣的。在每一個階段,我們不會關注之前已經數字化的内容,而是會關注還沒有被數字化的事物。比如說 Web 2 時代,很多資産是沒辦法數字化的。但有了區塊鍊之後,這些資産的數字化道路就被打通了,所以新技術讓數字化跨入一個新的階段。

換句話說,數字化是一種增量式的發展過程,Web 2 提供的是 Web 1 的增量服務,而不是要颠覆 Web 1 的事物;Web 3 也不會颠覆 Web 2 的模式,而是會創造一種全新的模式,通過去中心化的服務方式創造很多之前沒法創造出來的事物。這就是 Web 3 時代的一個标志。

主持人 Mingke:很多人也在問,Web 3 能夠提供哪些獨有的能力?比如說一個應用在 Web 2 時代做不到的事情,到了 Web 3 時代就可以實現了嗎?

楊威理: 從應用的層面來講不好談,我可以換個角度,從經濟利益分配這個角度來聊聊。拿 YouTube 舉例來說,用戶在平台上發視頻後,通過廣告收入來獲取回報。谷歌從 YouTube 獲得的廣告收益中分一部分給創作者,但這塊收益并不是一般的内容創作者可以議價的。

但在去中心化的網絡機制之下,這個經濟模型發生了改變。平台并不存在一個中心化的實體來分發收益,相當于我們就像在菜市場賣菜一樣可以自己定價。創作者可以有相對自由的運營空間,在這種空間之下每個内容創作者得到的回報也會更高。如果我們還是以傳統的 Web 2 的模式去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很難做出比 Web 2 時代更好的應用;除非我們衍生出一個全新的需求,或者創造出全新的、這些大廠商無法支持的技術,但這樣的概率也是很小的。

所以一方面來說我們要從用戶需求層面去挖掘,另外可能是在經濟模型上推動變革,才能讓消費者去主動選擇。否則用戶還是會傾向于使用他最習慣的一些 Web 2 應用。

主持人 Mingke: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可以說,短期看來我們還看不到具備非常明顯的 Web 3 特征的應用?

楊威理: 在國内環境中,我至少目前沒有看到有很明顯特征的應用出現。

主持人 Mingke:這裡引出一個問題 —— Web 3 需要怎樣的土壤才能更好地發展?除了技術,還有經濟、生态,以及開發者和消費者的思維等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土壤更适合發展 Web 3?

楊威理: 這裡有一個挺有趣的現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們發現在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Web3 的接受度、流行度非常高。我們可以從這個現實來思考一下,或許能夠從側面解答上面的問題。

首先,非洲國家的數字貨币在全球是發展最快的。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用戶采用數字貨币可以很便利地轉賬和國際彙款,另一方面也因為非洲國家的銀行服務相對落後、貨币不穩定、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方方面面的因素決定了他們無法提供一個非常穩定的基礎金融服務。所以采用這種低成本運營和維護的數字貨币作為替代解決方案,對他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這些國家經濟相對落後,需要快速發展,數字貨币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主持人 Mingke:聽上去有點像當年的電子支付在中國的普及過程。中國用戶跳過了信用卡時代,直接邁入了移動支付世界。永甫老師又是怎麼看待這個話題的?哪些環境特征适合 Web 3 的成長?

梁永甫:我認為 Web 3 的成長與大環境的變化并不是強相關的。 比如說現在 Web 3 最流行的應用是 NFT,那麼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内,用戶都可以買到 NFT,從而體驗到 Web 3 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思考的還是 Web 3 究竟能夠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比如說非洲用戶沒有微信和支付寶,他們就會通過 Web 3 數字貨币來滿足自己的支付需求。我們需要挖掘 Web 3 能夠給用戶創造的各種場景,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監管環境之類的因素影響并不是很大,稱不上是一種決定性的因素。

楊威理: 就梁老師提到的 NFT 這個話題,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做一些思考。比如說 Twitter 現在開始對接 NFT,用戶可以購買 NFT 作為自己的頭像。這聽起來并不是一種剛需,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起點。或許這些 NFT 創作物,将來就是我們每個人在元宇宙或者虛拟世界裡的個人表現形式。随着我們大家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地映射到元宇宙當中,這些 NFT 就有了真正的使用價值。

主持人 Mingke:就去中心化這個話題,我想到了一段曆史。在互聯網發展早期,電子郵箱協議是開放的,人人都可以用這個協議來搭建自己的郵箱體系,大家遵循相同的協議就可以互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這個技術,所以我們有了 Gmail 這樣的郵箱服務。自然而然,這樣的服務就成了中心化的平台。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種中心化的過程讓更多的人享受了技術成果,兩位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梁永甫:不管未來的互聯網是什麼樣的形式,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要給用戶創造價值、提供服務。 有些服務可能更适合去中心化的形式,還有一些依舊是中心化的形式更好。所以我們還是要從用戶需求出發,看看用戶究竟想要什麼産品,這種産品适合哪一種形式,哪一種形式更好,我們就選擇哪一種。我們要挖掘那些更适合去中心化形式的應用,這就是 Web 3 時代,我們需要重點去做的事情。

楊威理: 我認為大趨勢并不是說在一個戰場上拼殺得你死我活。中心化有它的好處和優勢,去中心化也自然有它的不凡之處。我們還是以電子郵件為例,像谷歌提供的 Gmail 方便大家使用,同時也提供了很不錯的存儲空間,所以我們基本上不需要操心垃圾郵件的的空間占用問題。這是因為谷歌提供了一些補貼,其他一些小廠商很難提供這樣的補貼,所以就需要收取一些費用,自然很難與谷歌競争。

那麼在中心化的郵件服務領域裡有沒有去中心化的可能性呢?舉個例子,我們是否能夠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郵件服務器網絡,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激勵郵件服務器節點穩定提供服務?我們或許無法保證用戶可以免費使用,但至少可以做到更低的成本,甚至讓用戶自己都可以參與建設服務器節點來抵扣一些開支。 總之 Web 3 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同的玩法,也是大家樂意去探索的一個很重要的領域。

主持人 Mingke:最後這個話題,請兩位嘉賓分享一下自己對下一代網絡的看法。網絡是由節點和邊組成的,需要有協議讓點與點能夠連接起來。下一代網絡的組成形态可能是非常多樣的,那麼下一代網絡的節點、邊和協議會有哪些變化,和現有節點等又有哪些區别?

梁永甫: 還是拿郵箱通訊為例。郵箱通訊是點對點的,比如我們通過一個郵箱服務器通訊,我跟你通信隻有我們兩個能看到。這意味着這個網絡連接在數據層面是雙向的,或者說是線狀的。

但實際上,在未來我們想要構建的是一個真正的網狀網絡。比如說區塊鍊上的一筆轉賬交易,不僅轉賬雙方能看到,網絡中的其他所有人也都能看得到。這是非常大的變化。

比如說現在買房要先找中介,再經過房管局登記再付款,那麼未來要構建的是中介、房管局和買家賣家是多方共同參與交互網絡。比如說我找了一個中介,房管局知道了,房主也知道了;我跟他簽了一個協議說我要買房了,那麼房管局那邊知道了,銀行那邊也知道了,到時候就可以直接去放款了。這個形式可以改變我們提供服務的方式,我隻要做一個動作其他人就全都能看到,其他人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就好,最後房子過戶的過程就順利完成了。我認為這種網狀網絡是真正的變革,可能會激發一些新的服務形式。目前來看,可能區塊鍊是用來構建這種基礎設施的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楊威理: 我基本上也贊同。另外補充一點,目前 Web 3 的話題裡大家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去中心化的身份驗證。 比如我們向警察出示駕照,多多少少會展示一些個人隐私數據。那麼如何在不揭露自己這些隐私數據的同時能證明自己是有駕照的?這就是去中心化身份驗證機制要做的事情,在 Web 3 社區裡也已經看到一些相關的産品和服務。

從技術實現層面來講,Web 3 應用通常的做法是設置一個錢包。 用戶個人的身份信息會存儲在一個安全的網絡之上,而需要公開展示的駕駛記錄、病曆之類的信息由相關機構頒發。頒發的這些數據并不留存在用戶自己的錢包裡,但用戶有這個數據的密鑰。當用戶要出示這些信息的時候,可以向别人分享這個密鑰,并讓授權機構去驗證。用戶自己不需要構建服務器、節點平台這些基礎設施,他隻需要把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關鍵的密鑰信息存儲在自己可控的安全存儲上即可,比如說軟硬件形式的數字錢包裡面。

主持人 Mingke: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上面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務不隻是針對一個人,應該是提供給多個人,那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服務對很多用戶的中心化場景呢?

楊威理: 我覺得這些場景還不算中心化,因為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個軟件服務的供應商,大家都是通過去中心化的協議來提供服務。

梁永甫: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什麼東西都要我自己去做,我還是需要别人給我提供服務的。另外服務也不等于中心化,所有的服務都由一方提供才是是中心化 ,比如說有人給我提供了存儲服務,有人給我提供了基于錢包的身份服務,那麼存儲和身份對用戶而言是一個完整的服務,也就是說這麼一個完整的服務的不同部分是由不同的廠商給我提供,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服務反而是去中心化的。

主持人 Mingke: 非常感謝兩位來分享對 Web 3 的看法,我們這一場的讨論就到這裡。接下來的第二場圓桌讨論主題是《Web 3 的核心基礎設施》,下一篇文章将總結第二場讨論的内容供讀者品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