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緻力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内容。
秦始皇陵是被人盜掘過的,但是沒有挖到地宮,地宮是皇陵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皇帝的遺體所在的地方。現在國家擁有陵墓的許多數據可以為陵墓的挖掘提供幫助,但出于保護目的暫時不會挖掘秦始皇陵。
通過對這些現有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就可以推斷出它到底被盜掘到什麼程度。
1.各種物探方法的作用
(1)重力異常反映推斷地宮的開挖範圍最為明顯,對宮牆也有一定顯示。
(2)磁異常反映封土堆中的細夯土牆最為明顯。
(3)電阻率法異常反映推斷墓室最為明顯。
(4)測汞法異常提供了推斷地宮内存有大量水銀的依據,也反映了地宮的開挖範圍。
(5)核磁共振法和自然電場法對判斷墓室是否進水和阻排水渠的阻水效果良好。
(6)彈性波法對探測地宮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是采用的技術方法還存在問題),但也對地宮開挖範圍及其内部複雜結構有所反映。
(7)地溫法對推斷地宮有所反映。
(8)激發極化法探測墓室中有無金屬制品有一定效果。
2.本次探測發現的物探、化探異常特點
(1)在封土堆中部,磁法、重力、電法、彈性波法和測汞法5種異常的位置基本一緻或相互套合。
(2)它們共同反映了封土堆下經過大規模開挖和建造。
●為判斷地宮存在與否新提供了多種電阻率斷面、重力異常、彈性波法反射剖面與繞射點和地溫等綜合地球物理依據,驗證了汞地球化學和磁異常依據。多參數資料相互印證和補充,提出了封土堆下經過大規模開挖、有墓室、墓道、宮牆、水銀等配套建築,有的還是石質建築以及封土堆本身存在複雜規整結構的推斷。這一切說明封土堆及其以下是真墓,不是假墳。
汞地球化學異常和磁異常雖然屬于驗證性質,但不是簡單的重複——汞的熱釋譜進一步說明了汞異常來自地下,并非由封土含汞量變化引起;對磁異常的起因則有全新的認識。
● 給出了地宮及墓室大小、埋深等方面的定量描述。
● 提出了墓室主體尚未坍塌和進水的認識。
● 還提出了對“旁行三百丈”以及封土堆南沿存在砂礫石人為堆積等推測,雖因資料過少,依據尚不充分,卻給後續研究者提了醒。
● 觀測結果與曆史記載相符或不矛盾;
● 關于封土堆下存在墓室、封土堆中存在細夯土牆和地宮開挖範圍等主要推斷已經部分鑽探驗證證實。地下的各種情況都會影響到挖掘,比如汞的存在會讓小蟊賊不可能自己打盜洞進入地宮中。
先說秦始皇陵概要:
秦始皇陵區由封土堆、内外城牆和内外城牆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築遺址及相關文物遺存區構成,分布面積約56平方公裡。
秦始皇地宮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樣一個傳說,于是1981年原地質礦産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現中國地質科學院物探化探研究所)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上進行了土壤汞量測量,發現封土堆中部有較強的汞異常分布。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個秦始皇是玩真的啊!用水銀做山川大河這真的太酷了。第二個是我們其實早就具有開墓的能力,但是不會這樣做。
這次地球物理探測方法使用了重力、磁法、電法、彈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溫法、核磁共振法和測汞法等8大類方法。電法、彈性波法和測汞法還進行了亞類方法對比,這樣才基本給出地宮全貌的全面認識。
地球物理方法一般是進行剖面測量,剖面測量的圖像結果均為橫截面,利用多個橫截面來推斷整體,下面就是秦始皇陵的工作布置圖。
探測結果:
1.封土堆中部下方經過大範圍開挖
我們利用重力方法在封土堆的6條剖面上進行了實驗,在封土堆中部觀測到了明顯重力異常,我們推斷由地宮中的回填夯土引起。因為地宮開挖後,回填土經過夯實。夯土的密度比正常土大,可以引起重力異常。
布格異常是經過一系列改正後的原始觀測曲線,剩餘異常是消除了區域異常後的由封土堆下方淺部高密度體引起的異常。經變密度改正後,已經消除了地表以上封土堆的影響,封土堆中部仍有明顯剩餘重力異常,剩餘重力異常應由封土堆下方開挖後回填夯土引起。
為了驗證這一結果是否正确,我們又使用了彈性波法在上述推斷地宮開挖範圍處,彈性波法的觀測結果與外圍有所不同,應是重力觀測結果的一種旁證。
這兩項基本已經可以證明,封土堆下确實有大範圍開挖的情況。
2.封土堆中部下方存在地宮墓室
測量采用電測深法,可以給出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電阻率變化的情況,也即能直觀地給出異常體的埋葬深度概念。
這裡放一些大家比較好辨識的高密度電法電阻率斷面圖。
除4剖面外,其餘4條剖面在封土堆中部原始地表以下都存在一個近似橢圓形的高阻異常。由于地形影響嚴重,原始觀測結果圖上封土堆中部下方不但未顯示高阻,反而顯示低阻,消除了地形影響後才顯示出高阻異常。
若墓室尚未坍塌,近似于土層中的一個空洞或木質結構體。空洞(特别是石質壁、頂圍限的空間)或木質結構體的電阻率明顯高于土層,因此推斷橢圓形高阻異常由主體尚未坍塌的墓室引起,也就是中間可以看出明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那部分。
3.墓室主體尚未坍塌
2部分的電阻率斷面圖基本可以證明墓室主體尚未坍塌,也可以用其他多個角度來旁證一下。
墓室坍塌與否,其地球物理異常是不同的。例如坍塌後其上方封土中裂隙比坍塌前發育;坍塌後空洞消逝,墓室内外都由以土為主的物質組成,墓室與外圍的密度、電阻率、磁化率、波速等差異将大大減小。
這裡用氡氣測量進行驗證,地下氡氣沿裂隙向上方運移,氡氣測量的低值段對應裂隙不發育地段;相反,高值段對應裂隙發育地段。放射性氡氣測量結果在上述推斷墓室部位對應計數率低值段,其北側則出現計數率高值段。氡氣測量剖面北段計數率高值區與秦始皇陵考古隊在該次工作之前發現的一處大型陪葬坑群相對應,這一陪葬坑群已經焚燒坍塌,其上方封土裂隙發育應在情理之中。因而,墓室上方對應氡氣測量低值段,有理由認為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發育,進而推斷墓室主體尚未坍塌。
4.墓室中尚未進水
現在有一種直接找水的新方法——核磁共振法,我們在封土堆上及其外側布置了5個測點。
經過地球物理數據解譯得到以下結果:
在推斷墓室和推斷地宮範圍内,相當于推斷地宮的深度上都為不含水區,而南阻排水渠南側,在相同深度上卻為含水區。
根據以上測量結果,推斷墓室尚未進水。
5.地宮中存放着大量水銀
1981年的土壤汞量測量已經在封土堆中部發現了明顯的汞異常,推斷由史書記載的地宮中的水銀河、湖、海引起,得到了考古專家的認可。
本次進行了土壤中氣汞量測量,還測試了土壤汞的熱釋譜。
這個異常就比較明顯了,土壤汞量測量反映的是自建陵至今土壤累積吸附的結果,氣汞測量反映的是當前土壤中氣體的含汞量(因為不被吸附的氣體容易與大氣交換)。兩種異常均明顯,是否意味着地宮中的“汞河、汞海”尚未幹涸?
6.封堆中部建有細夯土牆
經過不斷深入多次磁性測定後,發現封土有明顯磁性,且粗夯土與細夯土的磁性也有一定差異。經驗證證實,異常範圍與封土堆下方細夯土牆的範圍近乎一緻,因而異常主體由封土堆下方細夯土牆引起。細夯土牆内、外為粗夯土,這種複雜的封土結構,也應是封土堆下方存在真墓的一個證據。
7.關于地宮大小、形狀和埋藏深度的定量推斷
1.地宮位置
地宮位于封土堆中部,近矩形狀分布的磁異常下方。
2.地宮形狀
由于目前隻有磁法開展了面積測量,因而主要依據磁異常的形狀推斷地宮的平面投影形狀,斷面形狀的推斷則主要依據重力反演結果。
(1)前面已經提到,反映與地宮密切相關的封土堆下細夯土牆範圍的磁異常,其平面展布大緻呈矩形狀,因而認為地宮主體的平面投影應為矩形狀。
(2)重力的反演結果顯示,在垂向上,地宮上大下小(大概就是漏鬥的樣子)。以上兩點均與秦始皇祖先的墓制相同,而且與考古專家的以往推斷一緻。
開挖邊界實際應為多級台階狀,由于重力異常沒有顯示多級台階的明顯信息,我們隻能按斜面近似多級台階。其它方法目前也未觀測到多級台階的明顯異常。探測使用了之前的地宮開挖範圍、宮牆及其上部的細夯土牆、墓室、墓道的信息。
我在這裡直接放上常密度布格重力剩餘異常三維反演成果圖(上面紅色曲線是實測的曲線,然後藍色的是拟合出來的,相當于計算的。最下面的就是通過實際情況、數據和專家們的經驗彙合而成的人機交互的結果。)
多個剖面的結果可以像三視圖那種一樣來推測出地下的立體模型。
這兩張反演結果是洛陽鏟進行約束後的結果,可以明顯看到地宮的形狀,兩張圖拼一下就有立體的影像了。
3.地宮的大小、尺寸
依據重力定量反演的地宮開挖範圍、宮牆;電法定量反演的墓室和磁法定量反演的細夯土牆結果,對地宮的大小、尺寸描述如下:
墓室範圍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15米,頂深約475米(海拔高程)。
宮牆範圍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高約14米,寬約8米,頂深約469(海拔高程)。
地宮開挖範圍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深約30米。細夯土牆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寬約15米,高約30餘米。
必須說明,實際目标物都是三維的,而這次工作除磁法外都隻進行了剖面測量,由于沒有面積性測量資料,大多隻進行了二維定量反演,有的方法雖然利用剖面資料進行了三維定量反演,屬于勉為其難,不能達到真正的三維效果;磁法雖然進行了面積性測量,但遇到不少幹擾(特别是在關鍵的封土堆頂部),因而精度受到損失。鑒于以上兩點,上述定量反演數據的精度受到影響,誤差可能較大。
作者:李澤玺(知乎用戶)
聲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的立場及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