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過中秋吃什麼?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秋佳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南方人過中秋吃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秋佳節,
民間稱“八月節”“八月半”
或者“團圓節”等。
民間信仰,月為“太陰”,自然崇拜月神。大田縣“是日,家家備月餅、瓜果、石榴、芋頭贈送親朋。晚餐,後路一帶吃牛肉、粉幹,屏山一帶吃芋頭飯。普遍宰雞鴨、吃中秋月餅。入夜,有的婦女以月餅、柚子、花生等敬月。”每逢中秋之夜,村婦在庭院裡用月餅、栗子、柚子奉敬“月娘”。《大田縣志》記載,舊時,月蝕被認為月是被“天狗”或者稱為“天麒麟”吃了,不論大人小孩拼命擊鼓驅趕“天狗”,于是有諺語“破鼓救月”流行。但是,此俗現已絕迹。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大田縣原為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縣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縣後,先後隸屬于延平府和永春州管轄,老百姓生活在各自的區域裡,有“前路”“後路”和“上府”“下府”之分,隔河不同語,十裡不同俗。
前路靠近縣城一帶,人們在中秋夜主食米粉,配現殺的鴨子炖肉,輔食有月餅、米糕,水果柚子和炒闆栗等。後路廣平鎮一帶,當晚一定要吃牛肉粉,至于什麼來曆,沒有人能夠說清。今年71歲的廣平村退休教師郭良國介紹,這個時候各村都有殺牛,每家每戶買牛肉煮粉條。廣平人郭立新亦稱,“當地八月十五吃自制的米糕和月餅、牛肉粉。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這段時間,老百姓掃墓,先掃最古老祖宗的墓,最後才掃自家的墓。”
也屬後路文化的《建設印記》寫道:中秋節前半個月,要給“上頭親”送兩封糕、一封餅、兩斤米粉,年老長輩多加一份。現在,大部分以現金、水果、飲料代之,對年老長輩仍然要送整盒餅或大塊圓餅,以表達敬意。一家人主要以牛肉粉慶團圓,晚間共嘗月餅和賞月。
大田民間自制的米糕,切成長方體。四塊并排用紙張包在一起,叫“一封”。月餅也是用幹淨的紙張包起來,一封裡面有四塊圓餅,外表則四四方方。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與閩南地區毗鄰的吳山鎮,有部分村莊沒有過中秋節的習俗。同樣,志書裡記載的屏山“吃芋頭飯”,無法得解。屏山籍長者陳吉浣今年80歲,長期在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做編輯工作。老人回憶,小時候,中秋節不是每年必過的,在當地不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各村習俗不盡相同。
不知何因,成書于明弘治己酉年(1489年)的《八閩通志》,在“歲時”裡,當時的福建全省就沒有中秋節記錄。如泉州府有元日、上元、清明、端午、七夕、中元、重陽、冬至、除夕,延平府有元日、上元、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冬至、歲除等,唯獨沒有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唐代已有,《洛中見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聽說新科進士在開宴席,便讓禦膳房用紅绫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宋代的月餅中添加了酥油和饴糖,“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饴”,味道甜脆,香美可口。福建民間有戲餅活動,稱“賭餅”“博餅”“狀元籌”等,在大碗中投骰子,根據點數獎狀元、榜眼、會元、進士、舉人及秀(才)餅,奪冠者喜氣洋洋放炮慶賀中了狀元。戲法與科舉聯系,流入大田為世人所愛。
和古代科舉相關的還有許多佳話。傳說月宮中有仙子嫦娥、吳剛,還有玉兔、蟾蜍、桂花樹,這些物象就成了月的代名詞。據說某次朝考放榜,剛好在中秋節這日,因此比喻科場得意的優美詞語“蟾宮折桂”誕生,反映出古人對月亮美好的向往。
在湖美鄉的高峰,“每年八月,各地遊客紛紛到寺中圓夢,文人學士絡繹不絕,題詠甚多。”大田建縣後的第一個進士,明隆慶二年(1568年)會試第一的會元、禮部侍郎田一俊到此遊訪,書寫對聯稱贊“夢破十八洞天,獨這漢明明先覺;行來百二峰頂,惟此山巍巍特尊。”相傳,他在赴京趕考前的中秋夜到岩寺圓夢,卻一夜無夢,臨行前在牆壁上留詩,“千裡路途意盡專,一宵無夢實無緣。神仙不測凡間事,回去讀書中狀元。”田一俊離開時,發現自己的傘落在寺裡,匆匆折返。這時,奇迹出現了,原來的題詠變成了“千裡路途意盡專,一宵無夢實有緣。神仙不測凡間事,回去讀書中會元。”
延平府“食貨·物産果之屬”
有闆栗和西瓜物産,
《八閩通志》記載,
“月呷抛(柚子),呷到後壁溝;
月呷餅,呷到後尾鼎……”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作者:林生鐘 編輯:林域生)
新媒體編輯:王麗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