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2:06:31

脾胃不好,濕氣重,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二陳湯......選哪個

摩摩答 正安聚友會

健脾祛濕,選哪個中成藥好

中醫有句話叫做「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邪的出現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而脾胃機能衰弱,也會進一步加重濕的問題。

濕邪纏綿,可以存在于人體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現。

如在體表時,可以出現肢體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皮膚瘙癢濕疹等症。進一步侵入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

侵犯頭部可出現頭重如裹,頭暈腦脹,沒精神;濕阻胸腹部表現為胸悶腹脹,大腹便便,胃口不開沒食欲,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或想吃重口味的飲食。

濕性趨下,還可出現小腿肚發酸發腫,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如果大便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是很典型的體内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的表現。

如果你照鏡子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頭胖,舌頭邊緣有明顯的齒痕,口水發粘,那就說明你體内的濕氣太重了。很多還常伴有面色晦暗發黃,早晨起床眼皮浮腫,眼袋明顯,色斑加重。

上面說的濕邪症狀還隻是初期表現,真正的危害還在後面。

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滞,濕邪會困縛住我們的氣機,氣轉不開了會出現很多問題,很多重濁的東西就容易在身體沉積下來。

比如最常見的肥胖,肥人多痰濕。進一步變成三高,糖尿病,甲狀腺結節,卵巢子宮囊腫,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痰濕分不開,是體内的死水,無處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腸,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經絡、遍身上下。為嗽,為喘,為嘔,為惡,為痞隔壅塞,為嘈雜怔忡,為眩暈,為心悸,為癫狂,為寒熱,為痛腫。

現在人都懶,一整天久坐不動,很少運動,夏天戶外熱都躲在室内吹空調,吃瓜果喝冷飲的,身體很容易生濕。

現在人普遍有脾虛夾濕的情況,但市面上各種健脾養胃的中成藥、健脾方子眼花缭亂,往往選擇就很困難,比如說健脾祛濕的,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附子理中丸、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二陳湯、藿香正氣水、參苓白術散等等中成藥,該如何選呢?

附子理中丸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脾胃不好濕氣重)1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它是在《傷寒論》理中丸上加入了一味附子。附子這味藥适用于虛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裡寒的情況。它可以溫裡,用于太陰裡寒,和幹姜一塊溫裡。也可以祛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湯。

理中丸本身的四味藥,用人參,是因為出現了「食不消」的問題,出現了胃虛,用人參調中補津液。用生白術,溫裡燥濕,去寒飲,處理霍亂吐下不止,寒飲引起的下利、嘔吐、胸上有寒等。白術還可以幫助消化,主要是針對這個水飲影響的食欲不佳、吃東西不消化,白術去掉水飲後,消化就會變好。

用的幹姜是溫裡偏裡,搭配甘草組成了甘草幹姜湯,溫裡補津液,也是「溫裡宜四逆輩」的道理。

那麼理中丸加附子是為了加強驅除裡位寒濕邪氣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個溫裡劑,适合太陰裡寒的情況,也就是「其髒有寒」。可以表現出: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一般來說不渴,不怎麼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溫熱水。有的還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等症。

那麼這些症狀的共同點是有裡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消化不好的問題。

反之,如果你不是有裡寒胃虛的情況,是陽明裡熱,表現出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這些情況就不适合用了。

五苓散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脾胃不好濕氣重)2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五苓散也是《傷寒論》裡的方子,被譽為「利水第一方」。

第71條條文:「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這是一個太陽病表寒不解,裡位有水熱的情況,可以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不利,嘔吐,腹脹,咳嗽,還可能影響睡眠,失眠,者是吐瀉身痛,或者是吐涎沫而颠眩,有頭暈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就用五苓散。豬苓、澤瀉、茯苓都是淡滲利水的藥物,澤瀉相對特别一點,是補瀉兼具的,還可以清熱。白術苦溫燥濕去裡位的寒飲,桂枝辛溫解表。

五苓散是表裡同病,偏于祛裡位的水飲,是實證為主的,這提示要有絕對的水飲實邪在,如果是體質明顯虛弱,或者機體功能虛弱引起的水飲上逆、氣上沖,那麼就不适合用五苓散了。

二陳湯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脾胃不好濕氣重)3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治痰方子。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生姜、烏梅組成。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這其實可以看作是《金匮要略》裡小半夏加茯苓湯的一個變化。用半夏、生姜、茯苓是有明顯的支飲痰濕的邪氣在,是偏寒濕的。加了橘皮,有一個養胃消谷去水飲、利二便的作用。這裡還有個橘皮湯,橘皮和生姜能解表去水飲。

那麼這個方子可以用于因痰濕内停所緻之咳嗽痰多,惡心嘔吐,眩暈,失眠,心悸,苔白膩,脈緩濡等症。不過如果體虛明顯的,或者沒有絕對的水飲邪氣有餘的,就要慎重了。

藿香正氣水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脾胃不好濕氣重)4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藿香正氣水,由廣藿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姜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組成,也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芳香化濕,溫裡化飲的作用。

藿香正氣散主要用于裡位有濕氣、寒氣的情況。現在多用在暑濕所緻的感冒,腸胃型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

藿香辛,發散,有發汗祛濕的作用,如濕氣重引起的乏力、身體沉重、頭重如裹,皮膚上的問題如痤瘡、濕疹、皮膚瘙癢、香港腳等。還能化解人體腸胃裡的濁氣,如濕困脾胃引起的嘔吐、腹瀉等。

紫蘇葉性辛溫,能發汗、行氣、和胃、寬中、化痰除水飲。搭配組成的橘皮、半夏、大腹皮、蒼術、厚樸等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能除三焦壅滞不利,廢水沖逆而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打嗝嘔吐、痞滿、腹脹不舒服等症狀。甘草在這裡不是為了補津液,是搭配這些苦辛溫的藥物,辛甘發散祛邪。

藿香正氣水比較特别的一個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素體寒濕體質的情況。但如果是單純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現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氣水都含有酒精,酒精過敏的人要避開。也不要同時和頭孢類的藥物一起服用。

參苓白術散

脾虛吃參苓白術散和附子理中丸(脾胃不好濕氣重)5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同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還有參苓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蓮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組成。後經《古今醫鑒》調整,多了一味橘皮。

那麼這個方子主治脾胃氣虛挾濕證。症見四肢無力,形體虛羸,飲食不化,或吐或瀉,胸脘痞塞,面色萎黃,苔白膩,脈虛緩者。也常用于止瀉、止咳、虛弱體質的調養。

其中茯苓、白術、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藥、蓮子、人參、炙甘草組合能補中養胃養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名醫别錄》提到它可以消水腫,利腸胃,幫助消化,令人能食。還有個桔梗常用于腹滿腸鳴、腹中脅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膿散結的藥,這不同于前面常提到的生姜、半夏,是有一些清熱的作用。

*注:文中部分内容來自憶忘老師《硬核傷寒論之傷寒論核心方藥25講》系列課程。本文提到的中成藥,如需服用,請在醫師專業辨證指導下進行,切勿擅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