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2:35:58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1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鯉

你知道什麼是“孝”嗎?估計很多讀者看到這個問題後,會不屑地撇撇嘴:誰不知道啊?孝,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倫理道德觀念,“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嗎?孝,不就是《二十四孝圖》嗎?孝,不就是孝順父母長輩,什麼都聽他們的,給他們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總之,滿足父母長輩一切需求,不都是“孝”嗎?

你的回答,在厚道些的古人看來,不是十分準确。因為你上述所說,不過是古人所說的“孝”的最低等級——“養”。這就是《禮記·祭義》所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也就是說,“孝”的最高境界,是使父母長輩因你而尊顯,古人常常強調的“光宗耀祖”,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而“苛刻”點的古人,或許會很直白的告訴你:“養”和“孝”,沒有一分錢的關系。《禮記·祭義》曰:“亨孰膻芗,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意思是說,給父母長輩豐厚的飲食待遇,這不是“孝”,隻是“供養”而已。真正的“孝”,除“養”外,還包括“敬”、“谏”、“全身”、“繼志”等一系列内容,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綜合體系。下面,我們就逐一來剖析“孝”的真正涵義,消除現代人對“孝”的一些誤解,以便每人都能更好、更恰當的向父母長輩盡孝。

一、“養”,向父母長輩提供飲食物質資料

古人認為,最低等級的“孝”,是指向父母長輩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質生活資料,“以其飲食忠養之”,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需求。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2

那麼,向父母提供什麼樣的物質生活、生存資料,才算是“孝”呢?按照我們現代某些人的理解,那就是向父母長輩提供豪華奢侈的享受,比如住别墅、乘豪車、私人專機、錦衣玉食……因此,有些“土豪”經常振振有辭地向他人訴說自己的委屈:“這些東西,我都給我爸媽了。為什麼他們/你們還是經常指責我不孝?他們/你們也太不容易知足了吧?他們也太貪得無厭了吧?難道非得讓我摘下天上的月亮、星星給他們,這才算是孝順?”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3

同樣,有些因能力、工作一般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責:我太沒用了,雖然大學/研究生畢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找到工作了,卻掙不到什麼大錢,整天還要為生計忙碌,為我操勞了一輩子的爸媽,整天吃不好,穿不好,用不好。……人家有本事的,都讓父母披金戴銀、頤養天年了;我年邁的父母,卻還要為自己,為我,繼續奔波忙碌,受苦受累,我太不孝順了!

上面兩種在現代社會流行的觀念,在古人看來,都對“孝”真正涵義的理解,存在偏頗,甚至是誤解。無論是“土豪”型子女,還是“貧寒”型子女,都将向父母長輩提供物質生活資料的水準,簡單地等同于“孝”了。即便是生活無比優越的父母長輩,如果他們的内心,就象《僞裝者》中的明台所說的,不快樂、不平安,這能算作子女對他們孝順嗎?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4

同樣,因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向父母提供錦衣玉食般的富貴生活水平,而是讓他們象先秦時期最貧賤階層的人們的僅夠果腹的“啜菽(大豆)飲水”,隻要“盡其歡”、“樂其心,不違其志”,也就是說,讓父母長輩們内心、精神始終愉悅、歡樂,即便吃的、用的都很差,也叫做孝。長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5

二、“敬”:更高層次的“孝”

在古人看來,“敬”,即子女晚輩向父母長輩發自内心的真誠的尊敬,是較之“養”,更高層級的“孝”。這就是《禮記·祭義》所說的“養可能也,敬為難”。那麼,“敬”都是通過哪些具體的舉動表達出來呢?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6

《禮記·曲禮上》記載:“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說,一年四季,每天早晚,都要關心、詢問父母安康與否。冬季,要經常詢問父母長輩衣物、被褥是否溫暖;夏季,要經常詢問父母長輩衣物、被褥是否涼爽。每天早晨起床後,晚上入睡前,都要詢問父母長輩是否安康。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7

《禮記·内則》還記載,子女晚輩與父母長輩交談時,切忌大聲喧嘩、粗言惡語,而是要“下氣怡聲”,如果父母長輩身體有不适,“疾痛苛(注曰:疥也)癢”,子女晚輩要恭敬地為他們“抑搔(注曰:抑,按。搔,摩也)之”。

父母如果患病,子女日常生活,如飲食、起居、娛樂,乃至音容、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要相應的予以改變,以表示子女因内心擔憂、牽挂父母的疾病,而無暇打扮自己。《禮記·曲禮上》對此有詳細的記載。父母患病,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用梳子、篦子等用具梳理頭發;走路時,不能雙臂伸開,快速跳躍行走;不能說邪惡不正的話;不能彈奏琴、瑟等樂器;“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shěn,牙龈),怒不至詈。”上述生活、情緒狀态,一直維持到父母病愈為止。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8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藥

對父母的敬重,還體現在子女外出、歸來時,都要及時向父母禀告這樣的細節舉動上。這也就是《禮記·曲禮上》所說的“出必告,反必面”,免得父母心中牽挂。

如果父母長輩健在,那麼,子女晚輩不宜在外長久遊曆;即便出遊,也要或常回家探視,或禀告父母長輩自己遊曆之所在。這就是《論語·裡仁》所提倡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上述發自内心的對父母的“敬”,較之單純地向父母提供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養”而言,顯然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三、谏:對父母長輩“孝”的另一體現

雖然古話常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但人孰能無過?如果父母長輩做了違背道德,違反法律的事情,子女晚輩該怎麼做?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9

電影《孔子》劇照

以往,古人為彰顯孝心,似乎過分強調子女對違禮犯法的父母要聽之任之;《論語·子路》甚至還提出“子為父隐”;甚者,還有的子女為“孝心”起見,不惜助纣為虐。有的子女晚輩,則深陷情、禮/法沖突,糾結不已。

其實,儒家經典,如《禮記·内則》,對此已有明确的闡述,那就是子女晚輩對父母長輩的過失、罪行,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勸谏,這也是“孝”的表現形式。

不過,禮書強調了勸谏的方式,不能蠻橫粗暴,惡言惡語,而應“下氣怡色,柔聲以谏”。如果父母長輩不采納勸谏,也不要拂袖而去。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孝順他們。待他們心情愉悅,能聽得進逆耳忠言時,再次勸谏。如果他們還不思悔改,子女晚輩就要“孰谏”,無論如何要勸他們改弦易轍,以免輿論指責,國法嚴懲。《孔子家語·六本》曾記載了一個故事,借孔子之口,提出子女不宜無原則地順從父母。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10

曾子畫像

這個故事記載的是孔門弟子中,以孝聞名後世的曾子(曾參)和他的父親曾皙(也是孔門弟子)之間的一次沖突。一天,曾子和父親在田裡除草。曾子不小心,斬斷了一顆瓜的根。曾皙大怒,撿起一根大杖,打在曾子背上。曾子當即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過了一會,曾子才蘇醒過來。他面帶喜色,對曾皙說:“剛才是我錯了,父親用力教導我,我沒有怨言,身體也很健康,沒什麼事。”回到自己房間後,曾子還趕緊彈琴唱歌,讓父親放心。

孔子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他告訴看門的弟子說:“曾參如果來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聽說孔子的态度後,困惑不解,托其他弟子向孔子請教,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孔子援引五帝之一的舜年輕時,父親瞽瞍因寵愛後妻、幼子,屢屢設計,欲殺舜。舜采取的對策是:“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孔子對此贊歎不已。因為舜這樣做,“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11

舜的故事:二十四孝之孝感動天

孔子轉而批評曾子說:你今天這樣處理此事,是不對的。如果你不幸被父親打死,将“陷父于不義”,曾皙不但要遭到輿論的指責,承擔殺子罵名;還要因犯殺人罪,遭到國法的嚴懲。因此,曾參對父親的錯誤做法,不應一味地順從,而是要勸谏、糾正其錯誤。這才是“孝”的真谛。

四、“全身”、“繼志”:“孝”内涵的延伸

除“養”、“敬”、“谏”外,作為子女晚輩,基于《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攀登險峻的高山,不靠近深不可測的深淵,不随心所欲放縱自己的欲望,不無緣由地嘲諷、觸怒他人。尤其對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來說,“不許友以死”(《禮記·曲禮上》),不要單憑恃血氣之勇,不分青紅皂白,為所謂的朋友兩肋插刀,而使身體受到損毀。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嚴仲子與韓國相國俠累有仇,經人推薦,備厚金,拜訪聶政,要他刺殺俠累。聶政推辭說:“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這就是《禮記·祭義》所說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聶政在母親去世,辦完喪事後,激于嚴仲子的器重,慨然歎曰:“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将為知己者用。”于是前去刺殺了俠累。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12

漢代武梁祠聶政刺韓王畫像石

對父母盡孝,保護好自己,不僅要保護好父母給你的身體,還要注重道德修養,愛惜、保護好自己的名聲。“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還要奮鬥努力,揚名于世,“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為什麼說孝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13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要繼承父母的遺志,“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夫孝者,善繼人之志。”(《禮記·中庸》)

文史君說

“孝”不僅是古代中國一重要倫理道德準則,它還與忠于君主、敬于職責、誠信待友等倫理觀念,密切相關。《禮記·祭義》曰:“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孝”的内涵,不僅包括“養”,即根據自己的能力,向父母長輩提供豐厚或菲薄的物質生活資料;還包括對父母長輩的“敬”、“谏”、“全身”、“繼志”等内容。現代很多人将向父母長輩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等同于“孝”,實際上是對“孝”的一種簡單的誤解。

參考文獻

1. (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

2. (春秋)孔子編、(曹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3. (春秋)孔子著、(唐)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疏:《孝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4. (春秋)孔子撰、(曹魏)王肅注:《孔子家語》,中華書局,2009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