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泥土和光陰埋藏在地下,不知道多少年以後,一塊大石碑終于重見天日。當它穿越500年的曆史來到這後世之時,已經從一塊普通的墓碑變成“文物”。
1987年7月,一塊被華岩鎮聯合村響堂岩的村民在拆除自家豬圈時發現的石碑,經過文物專家的保管和文字拓片之後,認定為是明朝官員劉規的墓碑。劉規在明朝成化年間,曾經官任雲南、山西道監察禦史。
經過九龍坡區文化委及文物部門的專家鑒定,認定其是國家三級文物。日前,在九龍坡區文化委的許可下,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首次近距離接近這塊墓碑,它不但彰顯了這位官員不一樣尊貴的身份,也凸顯了古人家族輝煌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劉氏家族曾經是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拆豬圈挖出古石碑
時間回到1987年7月。
這個炎熱的夏天,位于當時華岩鎮聯合村響堂岩的一位村民,在拆除自家豬圈時,被眼前的石頭驚了一跳。
“看!這兒有兩塊大石頭。”
“這個不是石頭吧,看着不太像。”
确實,眼前的兩塊長方形的大石頭和日常看到的石頭不大一樣,顯得更貴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稀奇的石頭引起了其他村民的注意,“你們快來看啊,這有兩塊大石碑,上面好像還有字。”村民立即召喚其他人一同查看。
“這個文字看着很像古代的文字,說不定是文物。”一位村民說道,“要不,請文管所的人來瞧瞧這東西到底是什麼?說不定還真是個寶貝。”
工作人員反複認證墓碑上的内容
之後,文管所的人趕到現場之後,對這個大石塊進行了查看,發現這塊石頭的材質是大理石,表面經過歲月的沖刷暫時看不出來是什麼。
“快看上面有字,很像古代的字,寫得規規矩矩。”一位圍觀的村民急急忙忙地說,文管所的工作人員掃去石頭上的泥土,認真細緻地識讀起上面的文字來。
文字全部是繁體字: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劉公墓表,賜進士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知制誥國史總裁經筵官新都楊廷和撰......“這就是文物,是明朝時期,劉規的墓碑。”(簡為: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劉公墓表,賜進士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知制诰國史總裁經筵官新都楊廷和撰)工作人員大聲讀着,村民們也似懂非懂地看着這個石碑,“看來還真是個寶貝!”
随後,在村民的幫助下,“寶貝”被運回了九龍坡區文管所管理,現藏于九龍坡區。九龍坡區文管所所長唐國慶說,這是劉規的墓碑,還有一塊是劉規老婆的墓碑,但是上面的文字因為風化了,所以大部分的字無法識讀。
墓碑拓印與碑身圖
拓印碑文還原内容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九龍坡區文管所看到,這塊碑高160厘米、寬65厘米、厚8厘米。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見到實物時,你真的會以為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灰色大石頭,完全無法将它與文物挂鈎,但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最引人注目的是碑上飾有的4隻龍型的浮雕圖案。
“這個叫螭(chi),是古代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龍的九子之一,屬于一種沒有角的龍。”九龍坡區文管所所長唐國慶說,在古代墓碑上以螭作裝飾,通常都表明其身份顯赫。根據史料記載,劉規家族的确曆代為官,家族背景尊貴。
“螭”位于墓碑頂部兩側
根據碑文可辨識文字,再與文獻《巴縣志•人物列傳》中所附的劉規墓表進行對照,内容幾乎完全吻合,這也佐證了墓碑所屬。
據史書記載:劉規,字應乾,巴縣進士,宏治間麻城知縣,優禮耆舊,政尚德化,有蒲鞭示辱之風。二子春、台相繼登第。府志,祀名宦祠。
劉規為成化五年(1469年)己醜科三甲進士。初任浙江馀姚縣知縣,政績卓著。遭遇父喪去職。守喪期滿,改湖廣麻城縣知縣。任内優禮耆舊,政尚德化,深受民衆愛戴。入祀名宦祠。
成化十七年(1481年),劉規升任雲南道監察禦史,核查湖廣、貴州軍饷。又因祖父喪事去職。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改山西道監察禦史,巡按山東。劉規秉公彈劾不法參政,反被中傷,谪官廣西郁林州判官。次年,叙議遷新淦縣知縣。後以母老為由,緻仕歸裡。正德三年(1508年)九月十四日卒,年七十三歲。
劉氏家族顯赫“九翰十八都”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石碑的出土其實隻是顯示了劉氏家族顯赫的一個方面。唐國慶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在明代,巴縣劉氏家族是人才輩出,在民間有“九翰十八都”之稱,因為他們家族中多人先後考中了秀才、舉人、進士,有的當了翰林學士,有的外放當了州、縣地方官,有的在任政績顯著,不斷升遷。後有人計算了一下,巴縣西柳市裡劉氏家族竟然出了九個翰林十八個正副都尉史,而這,也是“九翰十八都”的來曆。
以劉規來看,劉規祖先為湖廣興國州人。六世祖劉珉一,元末徙至重慶府巴縣;曾祖劉升,曾任丹陽縣丞;祖父為劉克明;父劉剛,曾任台州赤城驿丞。
劉規有子五人,長子劉相,次子劉春,三子劉台,另有側室所出二子劉耆、劉英。有女六人。劉規教子有方,劉春、劉台皆中進士,科第延續五代不絕,使劉氏成為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劉氏為宋太師劉韋之苗裔,入川前其祖輩劉榮八在祖籍興國州做了一個承事郎的小官。
元末,劉榮八之子為避陳友諒之亂攜三個兒子舉家外遷,老大在重慶巴縣落戶,老二在四川萬縣落戶,老三返遷回陽新王英鎮隧洞村。
重慶巴縣劉氏家族在明代是仕宦之家,從六世劉規到十世劉世曾等連續五代出了十位進士。
而最位高權重的當數七世劉春,即劉規的兒子,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進士一甲榜眼,正德八年(1513)升禮部尚書,谥文簡公,贈太子太保。
當年,重慶城内有舉人坊、天寵榮封坊、都憲坊、功靖西南坊、榜眼坊、兄弟解元坊、閣學坊、内侍清臣坊合計8座牌坊,全都表現了當時劉氏曆世顯宦。
重慶城内表劉春之榜眼坊,清道光22年改建重慶府文廟時重建于廟左,辛亥革命後尚存。由此可見其家族在當時的知名度。辛亥革命以後,因年久失修,才拆除了,但基座還在。
有故老曾說,當年他看見過,挨着來龍巷不遠。牌坊是沒有了,但民衆習慣上仍然叫那地方為榜眼牌坊。直到重慶建市,開辟馬路,榜眼牌坊的基座徹底消失,榜眼牌坊這一地名,才慢慢在民衆心裡淡化。
新聞延展>>
劉氏家族有多旺
來看看這份家族表就知道
劉規中的是進士。兒子劉春進士。劉春的弟弟劉台,是弘治五(1492)年,四川省鄉試中第一名解元,同他哥一樣,也是魁首。弘治九(1496)年進士,當過廣東提學。
劉春的兒子劉彭年,正德九(1514)年進士。劉春哥哥劉相的兒子劉鶴年,正德三(1508)年進士。劉春的孫子劉起宗,嘉靖十七(1538)年進士。劉起蒙,嘉靖三十二(1553)年進士。劉鶴年的孫子劉世曾,嘉靖四十一(1562)年進士。劉起宗的兒子劉世賞,隆慶二(1568)年進士。
劉春劉台相隔幾年都成了進士,得到地方賢達和鄉鄰的敬佩。有好友楊廷和寫詩贊揚劉春劉台說:“君家兄弟好文章,經學淵源有義方。奪錦兩刊鄉試錄,淩雲雙立解元坊。大蘇氣節古來少,小宋才名天下香。從此聖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解元,是說二劉都是鄉試中的第一名,元是第一的意思。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實習生 解欣月 圖片又九龍坡區文管所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