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下的核酸檢測背後是什麼?
生命體征系統如何給城市體檢?
城市的“最小單元”如何管理?
今天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
徐惠麗
做客2022數字上海新風景《民生一網通》新年訪談
暢談在“一網統管”賦能下
如何感知上海的城市脈搏
徐惠麗:
上海在蝶變,而“一網統管”給這個城市帶來的蝶變有了更多自己系統的思考,我們形成了數字治理的上海方案,歸結起來12個字:科技之智,規則之治,人民之力。
“科技之智”
守護疫情下的城市溫度
2021年,雖然疫情偶有發生,但作為一個有着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基本上在不幹擾大部分市民生活的情況下,完成了疫情防控。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
有不少讓市民感到暖心的時刻:
居民轉移到賓館集中隔離時
家中的寵物狗也可随行;
小區突發疫情實行閉環管理
臨産孕婦下腹疼痛
被送到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留觀
工作人員悉心安撫
深夜
第一次做核酸檢測的小寶寶又困又怕
檢測人員溫柔耐心地鼓勵……
煙花下的核酸檢測讓不少人印象深刻。
去年10月31日夜晚,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排查,上海迪士尼樂園内幾萬遊客有序地進行核酸采樣,同時,迪士尼的煙花秀依然照常上演,有人說這像一幅“世界名畫”,也有人說這是最浪漫的一次核酸檢測。
徐惠麗:
經過2021年全市數字化轉型,數字治理已經融入到各個條線工作,在當天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最大的感觸是各個部門聞聲而動,自覺自發到各個崗位上。
我們處置完這件事情的背後,還有更多的部門,比如上海大數據資源平台,發燒藥購藥的管理等數字化系統在背後支撐我們疫情常态化防控。
城市運行當中很多不确定性的挑戰是始終存在的,我們還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艱辛的付出,保障這個城市的安全和有序。
“規則之治”
數字系統感受城市呼吸
在上海市城運中心,有個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的可視化大屏。值班長楊笛介紹說:“城市是生命體。數字體征是依托神經元系統、數字底座和數據底座相融合,幫助我們完成實時動态的城市描繪。目前,該系統已經彙聚了氣象、交通、環境等8個方面,能夠幫助我們及時地了解城市運行中的風險。”
這塊屏具體怎麼看?舉個例子,1月3日是元旦小長假最後一天,從崇明返滬車輛非常多,造成G40擁堵情況,數字體征系統第一時間針對交通發布預警。通過這塊大屏,既能看到交通委數據平台上路況動态的實時數據信息,也能看到公安城市之眼系統中當前道路的具體情況。
再比如,如有重大火災情況,可以直接跳轉到消防的救援指揮平台,觀察當前正在處置的火情或者救援事件,處置中和已完成的事件分别用紅色和綠色表示。
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讓這個城市的呼吸可知可感,在“24小時體檢”伴随下,幫助辦事人員實時感知、實時處置。
另一方面,城市的“最小管理單元”——小區,也實現了城市運行的實時管理。在虹口區城運中心,使用數字孿生虛實結合的技術,1:1還原了北外灘街道雲舫小區及其周圍的街景。
借助5G無人機實時傳輸畫面
确認大樓滲水空鼓牆面後進行修繕;
通過水浸探測傳感器
了解小區是否有積水狀況;
在獨居老人家中安裝
門磁、煙感等智能設備五件套
守護老人的安全……
這些都是“最小管理單元”裡已經實現的場景
徐惠麗:
為什麼推最小管理單元?我們希望更精細更精準地解決老百姓身邊發現的問題,尤其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比如消防隐患、高空墜物、進出居民管理,虹口雲舫小區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人民之力”
構成“魔都結界”的一份子
從應對台風等自然災害,到日常城市運作中的水電氣故障,經過2021年數字化改革,“魔都結界”在不斷加強。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除了需要數據支撐以外,也離不開人民的力量。
徐惠麗:
新的一年,希望能夠讓我們的市民更廣泛更充分地參與“一網統管”。我們一直說城市隻是載體,城市的主體是市民。
這個城市的煙火氣、人情味和在這個城市當中的獲得感來自于大家共同的努力。
您對城市“一網統管”有什麼見解?
歡迎評論互動!
主持人:雪瑾
編輯:姚轶文
責任編輯:趙路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