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相信大家對這首詩詞并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學會背誦的一首詩,就是《靜夜思》。
“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産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漂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态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内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随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薮·内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這首詩可以說開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很多老師把這首詩詞解釋錯了,并且在錯誤的基礎上,錯出新花樣。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生活之中休息、睡覺的“床”,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望文生義!
唐代的磚壁井,比陶圈井砌得更深、更大,儲水量多且水質更好。為防止人跌入,井邊常設有稱之為“床”的護欄。李白詩“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就是這個。
一代又一代的老師。一代又一代的參考書,都将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釋成床邊,床前,他們又教給下一代人。我們現在的語文,看似越來越精緻,一篇古詩詞,賞析的越來越到位,當時心情、心境分析的入木三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是書本做的越來越精緻,但是學問卻不深究,很多老師圖一時方便,想當然的認為自己講什麼,就是什麼,甚至說我當時的老師就是這麼教我的。輔導的參考書,更是以利益為先,書越厚越好,話說的越深越好,讓人捉摸不透,産生出高深莫測的感覺,才叫水平!這種糊弄的精神,是否也是懶惰的一種體現?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夠有認真鑽研的精神,如果我們的輔導機構能有認真負責的态度,不以金錢利益為主,是否孩子就會少犯一些錯誤,學到一些真東西?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名言名句生搬硬湊,一句名言拆分成兩部分,隻說好聽的那部分,很多名言如果看整句話,其中的含義與截取的半句話,根本不一樣。
你還知道哪些事情,老師講得其實是錯誤的?請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由原創小排骨原創,點擊關注作者,帶你一起長知識,深度剖析社會熱點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