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無所不用其極

論語無所不用其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8:21:58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四篇“ 憲問篇”,本篇比較集中的内容是對諸侯、大夫的評說,同時對德行、才幹、修身等方面多有論述。

論語無所不用其極(論語其然豈其然乎)1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文中先是提到孔子對孟公綽的評說。

孔子說,孟公綽這個人呀,在一個家族裡當個家臣的能力就綽綽有餘,可以很好地發揮才能。

但是呢,要讓他去一個國家裡當個總理或者宰相什麼的,還是做不了的。

首先孔子是認為孟公綽沒有這樣遠大的追求,而是他也是個屬于清心寡欲的人,不适合去做太大的事。

後面又提到了,子路來問完人,說怎麼做才能做個完美的人。

孔子跟他說,首先要具備四種能力,有智慧、無私、勇敢,再然是要有像冉求那樣的才藝。

最後孔子又說,具備了這四種特征還不行,還得有禮樂之才,這樣的人呢差不多就算是完美的人了。

繼續下章。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譯:

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話、不笑、不取錢财,是真的嗎?”

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錯。

先生他到該說話的時候才說,因此别人不厭惡他的話;他等到快樂時才笑,因此别人不厭惡他笑;應該取的時候才取,别人不厭惡他的取。”

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有感解讀:

這次是孔子問别人,很少有孔子問别人的章句。

公叔文子是衛國大夫,公叔文子在當時的社會上很有聲望,政治上很有影響力,大家都說他很好。

而且大家都說公叔文子不說話,不笑,也不收取别人的東西。

所以孔子就問公明賈這個人,也是一個衛國人,問他公叔文子是不是“不言、不笑、不娶”,是不是真的。

公明賈就回答孔子,說傳這話的人呀,說話太過了。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公明賈說,其實公叔文子不是不說話,而是懂得适可而止,該說話的時候他才說話,所以不是不言,而是不厭其言。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公叔文子不是不笑,隻是到了真開心的時候才笑,沒有虛情。所以别人不厭惡他笑。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公叔文子也不是不取,而是要合乎于道義,要取得正當才取。所以大家他拿也是應該的。

但孔子最後回答了一句疑惑的話,說是這樣嗎?真的是這樣嗎?

這點就不知道是孔子不相信公叔文子是這樣的人呢,還是不相信公明賈這個人說的話。

或許孔子覺得,真有品德這麼高的人嗎?

但不管是怎樣,公明賈說的這些行為,都值得學習的。

繼續下章。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譯:

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叔纥,著名的聰明人。

原文解析: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後代,即便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有感解讀:

前章孔子就說過臧武仲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但是這裡就講到這個臧武仲在政治鬥争中落敗了。

臧武仲是魯國的大夫,後來得罪了孟孫氏而逃離魯國。

可是他不肯放下權力,在防區上整兵振武,要求魯君封他的兒孫永遠做這個地方的領導人,這樣他才肯離開防區。

他用這個方法,直到得到了想要的為止。

孔子認為他這樣做,表面上雖然說是提出退讓的要求,不說要挾,但是他實際上是用要挾取得富貴功名與政權。

犯上作亂,犯下了不忠的大罪。其實不光是孔子不信,臧武仲的意圖是路人皆知。

尤其是對于孔子這樣重視君臣綱要的聖人來說,更是極端,一句話就揭穿了臧武仲虛僞的外交辭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