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代表相生
----> 代表相克
八 卦 圖
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幹、地
支、五行生克等配臵,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
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
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
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征節氣,
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
先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
《伏羲八卦次序》
陰陽哲學原理
《易經》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以陰陽範疇來解說六十四卦以及天地萬物的運變,并提出“一
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作為基本哲學原理。
(一)互根原理
陰陽的互根(互争)原理,也就是對立統一原理。有陰即有與之相對的陽,有陽即有與之相
對的陰。陰陽互相依存,互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陰陽是共存的,統一的,但陰陽同時又是對立
的,矛盾的,也就是說,陰陽之間既有互依共存的一面,同時又有相互推蕩、相互排斥的一面。正是
由于有對立,有矛盾,二者方能有統一,有和合。沒有差異和對立,也就沒有和合,而隻能有簡單的
統一。簡單的相同是沒有前途的,隻有在差異和對立之中求得的統一才能産生新的質,才能将事物推
11
向前進。對于陰陽,既要把握統一的方面,又不可忘掉對立的方面,而且必須充分估計陰陽之對立對
事物的積極意義。
1、陰陽的對立鬥争
陰陽對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對立着的陰陽兩面,陰陽對立主要
表現在陰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鬥争。例如:夏季本來是陽熱盛,但夏至以後天氣逐漸轉涼,陰氣
逐次而生,用以制約炎熱的陽,而冬季本來是陰寒盛,但冬至以後天氣逐漸暖和,也就是說陽氣随之
而複,用以制約嚴寒的陰。又比如練靜功的人,在入靜一段時間後出現熱、癢、動等所謂八觸的感覺,
謂之靜極生動,其實這也是一種以陽(八觸)對抗陰(入靜)的一種現象。從以上的例子說明,任何
事物互相對立着的一方面,總是通過鬥争對另一方面起着制約作用的。氣功鍛煉的過程,其實也是一
個陰陽對立、互相制約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例如:從興備亢進到安靜并通過入靜産生的氣功功能,
令氣血和暢,扶正祛邪,達到練功的效果,使人體重新恢複到“陰平陽秘”的動态平衡中(即陰氣平
順,陽氣固守,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隻有陰陽的不斷
排斥與鬥争,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2、陰陽的依存互根
陰陽的依存互根,是指陰陽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
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也就是說,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日常所
接觸的周圍事物其例證比比皆是,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就無所謂上;左為
陽,右為陰,沒有左,無所謂右,沒有右,無所謂左;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無所謂寒,沒有寒,
也就無所謂熱。又如氣功鍛煉中的呼吸吐納,呼為陽,吸為陰,沒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沒有吸也不可
能有呼。吐納亦然,單一不斷地吐出濁氣而不納入清氣或者單是納入清氣不吐濁氣,也不可能進行新
陳代謝。可見相互的陰陽兩方面是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其中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即
所謂“陰生于陽,陽生于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由于陰陽之間有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故
稱互根。
化生原理
《易•系辭上》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與陽又是太極所生的“兩儀”。因此,“太
極”與“道”是同義的最高範疇,又都是“陰陽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萬事萬物都是陰
陽大化之“道”的體現。這一點可以說是“陰陽化生論”的核心要義。
《易•系辭下》雲:“天地氤氲,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也就是說,陰陽相交
興萬物,就《易經》本身而言乾與坤兩卦相交而生六十四卦,《易傳》也多次論述陰陽相交的問題: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傳》)
“天地交,泰。” (《泰•象傳》)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 (《否•彖傳》)“天地不交,否。”
(《否•象傳》)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
•象傳》)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歸妹•象傳》)
天地是宇宙中陰陽的總彙。言天地,則可推認一切陰陽關系。所謂“感”,與“交”同義。
交,即溝通、融合、結配,指陰陽雙方在物質、能量、信息諸方面相互交流、通融、影響,以緻使事
物發生相應的變化并産生順性而通和物物相通的效果。
陰陽交感是天地正常化生、萬物嘉盛繁祉的必備條件。陰陽之間有互依共存、睽對相薄和消
長轉化的關系,而陰陽相交卻是全部陰陽關系的核心,是其他所有關系的基礎。誠然,陰陽交感在陰
陽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發生,是陰陽協調至極的表現,就是說,陰陽交感并不貫徹陰陽矛盾的始
終,但是,沒有陰陽交感就不會有陰陽消長,更不會有陰陽的和合與轉化。這樣,陰陽的互依共存、
對立統一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依據易學,事物在永恒循環運動中不斷生化,陰陽相交意味着前一輪
循環即将結束,新一輪循環将要開始。而在新一輪的循環中,可能有新的要素或全新的事物産生,它
們正是陰陽相交的結果。《易傳》反複強調,唯有陰陽相交,萬物方能通達興盛,這就足以說明相交
在陰陽矛盾過程中的重要性。對立面之間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對于促成對立面的和諧、轉
化和新事物的誕生,無疑是極其重要的。
13
(三)中和原理
尚中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行為準則,在《周易》和後世易學中得到充分肯定和發展。中即正,
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則和規範,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中與和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依據易學,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陰陽協同,和調制化。
中與和諧是天地萬物的本性,而中為理,和為表;中為因,和為果;中為質,和為文。事物合于中正,
方可能和調制化;要想使事物時時處處美好和諧,就要時時處處恪守中道。在易學看來,太和與中正
是事物的理想狀态,如果陰陽雙方能夠保持中和,則事物即可長久。
易學所談的“和”,其原義是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保持協調統一并産
生積極的成果。陰陽“和”顯然是以陰陽對立為前提,但是這種對立不是無限制的。陰陽的正常關系
是,陰陽雙方既發生矛盾,其差異、對立、排斥的程度又限定在一個能夠自我控制和調節的域限之内,
從而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使陰陽雙方達到并保持和諧、協同、相同、相成、合作的關系。陰陽相和
為陰陽相交創造了條件,陰陽交是陰陽和的最高成果。易學認為,這種關系是有利于事物的正常生化
的。朱熹曰:“和則交感而萬物育矣。”(《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依《易傳》的理論,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會自行性地趨向于“和”。“和”是陰陽結構本
身追求的目标。《易•系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肯定陰陽矛盾的變化定将導緻“通”,
而通必和,和方通。《易•系辭上》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前題是“和”,人隻有陰
陽和才能生,而生又是天地的本性。可見,天地陰陽必定能通過自行調節而達到和,否則就不能實現
其以生為核心的大德。《謙•象傳》:“君子以衰多益寡,稱物平施。”衰訓取,稱訓權衡,意思是
對事物進行權衡,通過取多補少,使矛盾達于平和。這裡所謂的“平施”不是平均,也不一定均衡,
而是平和、和諧、協同、合理。王夫之在解釋萃卦時說:“陰陽之用以和,而相互為功。” (《周
易外傳》卷三)意思是,自然界的陰陽矛盾,其一方如果出現太過或不及,另一方就會利用對立統一
的相互制約關系,而對對方加以調整,使之平複。陰陽雙方這種互相調節的功能,使陰陽矛盾總是依
一定軌迹,以協同的方式互依共存,消長轉化,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和調制化。
14
《易傳》還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太和”又稱“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調和适中。《乾
•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甯。”乾道即天道。天道
正常運行而發揮作用,則萬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賦之命,純正而不相離,并始終維持協調平和的關
系。這種和調的關系既表現在陰陽消長、事物漸變的過程中,也表現在陰陽轉化、事物的極變的過程
中,就是說,事物平穩和諧地消長,發展到極點又平穩地過度到另一個運動階段或另一種事物,永遠
處于無過無不及的狀态。此之謂大和或太和。例如春夏秋冬四時節氣正常地運行和接替,即是太和的
表現。“保合”是指陰陽雙方保持在一個統一體中,結合而不分離。隻有陰陽不離,才有可能實現陰
陽和調;隻有陰陽始終和調,才能永保陰陽不離。故保合與太和互為前提。這種狀态有利于萬物生存,
也使萬物得到正固,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貞”。有了“保合太和”,于是萬物嘉祉,天下太平。
(四)循環原理
《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循環運動規律,可以說循環律是《周易》對宇宙萬物運
動變化的最深刻的認識,最重要的發明。《周易》之“周”即是周環、周期。《易經》首次系統、自
覺、明确地以卦象符号并結合文字來表述了循環變易的思想。張其成《易道:中華文化主幹》對《周
易》循環律作了如下分析:
1、循環律的表述
在《周易》卦爻象數符号系統中,作為基礎符号的“-”和“--”,代表事物對立的屬性,
代表“陽”和“陰”。陰爻和陽爻可以相互循環轉化。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由陽變陰、由陰變陽,
而變成别一卦。六十四卦可分為三十二組對立卦。如變動一爻或數爻(二至五爻),則可成為其他任
何一卦;如六爻全變,則成原卦的對立卦,如乾變坤、坤變乾。可見六十四卦之間是相互溝通、相互
轉換的,變易的結果必然形成六十四卦的整體大循環。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以既濟未濟為終,代表
宇宙萬物變易運動一個大周期。乾坤居首,意味者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天地在宇宙萬物中的決定作用,
也反映陰陽的矛盾統一運動是構成易生生不息過程——生命過程的根本原因,體現對世界萬物矛盾雙
方的高度抽象概括。既濟未濟居後,既反映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終結,又意味新過程的開始,而這種
周期變化是永遠不會停息的。
15
《周易》作者非常注重循環,将宇宙的運動高度概括為“無平不陂,無往不複”(《泰•九
三》),《象傳》說:“無往不複,天地際也。”進一步說明往複循環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規律。複卦
卦辭還告訴我們:“複,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利有攸往。”隻要能遵循往複之道,則出入、
交往、辦事都能成功,一切吉利。《彖傳》:“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将循環往複看成是天地宇宙
的核心規律,是變易運動的第一法則。《易•系辭傳》:“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以終始循環
說明死生之道。
後世易學家對循環律也作了多方位的闡明。北宋邵雍創先後天之學,他的先天八卦次序圖和
方位圖,表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月晦朔弦望、一日晝夜長短以及天地阖辟、日月出入、行度盈縮
的循環運動周期變化。《觀物外篇》解釋:“夫易根于乾坤而生複。蓋剛交柔而為複,柔交剛而為姤。
自茲而無窮矣。”“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則皆順行。”剛
柔、陰陽交複、順逆構成圓形的循環運動。邵氏還以後天八卦方位圖與次圖表述四時推移、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的流行周期以及陰陽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循環規律。
宋易中的河圖、洛書可看成是陰陽離合、生成相依、興衰動靜的循環運動的數量表達。至于
太極圖(陰陽互抱圖)則形象地表述了宇宙萬物陰陽變化循環不已,是宇宙生命圓形運動規律的最佳
理論圖式。
2、循環律的特征
①周期節律性。宇宙萬物在循環運動中具有不同的周期和節律。在卦爻象數體系中,至少有:
一卦六爻周期節律、八卦周期節律、十二卦周期節律、六十四卦周期節律。
②閉合性與開放性。循環運動是一種圓形運動,首尾相銜、互為終始。與直線運動有着本質
的區别。直線運動方向永不改變、永不逆轉,運動的結果距離運動的始因隻會越來越遠,而決不重合,
而且一定是前因後果,這樣的因果關系也不會逆轉。而循環運動從形式上看是圓形的,閉合的。圓形
上的任何一點都既是始點又是終點,既是因又是果。在六十四卦循環圓中,任何一卦都是因果和終始
的統一體。如未濟卦既是本次循環的終結又是下次循環的起始。這種周而複始的運動保證了事物的動
态平衡。循環圓運動從形式上看是閉合的,從内容上看卻具有開放性。兩者看似矛盾,實可統一。
16
③模糊性。循環運動所呈現的圓形形式并不一定是真圓形式。應該說從終點絕對回到始點的
圓形循環,無論是在宇宙事物還是在生命的運動過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所謂循環的圓形運動隻不過
是一種形象的說法,這個“圓”應看成是類圓、似圓。從事物運動的大規律而言,既有前進或後退、
上升或下降的單向直線運動,又有有進有退、有升有降的圓形運動。根據現代科學——宇宙演化論、
控制論、系統論、現代物理學,從宇宙整體角度看,圓形運動比直線運動更普遍、更基礎。無論是進
還是退,是升還是降,都是運動的局部,宇宙的大運動一般都是有升有降、有進有退的,還有大量的
無所謂升降、進退的運動。而這一切又都以循環的圓形運動為根本基礎。許多上升與下降、前進或後
退運動往往是通過不斷的循環來實現的。因而圓形運動是宇宙大規律的寫照,循環是宇宙萬物發展、
運動、變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循環律的普适意義
循環律的提出是中國古賢對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貢獻之一。循環的觀念其實早在先秦就較普
遍了。《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述夏代物候、天象、農事活動呈周期性變化規律。《呂氏春秋•圜道篇》
明确提出“圜道”的概念,認為“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并列舉圜道的
各種表現。《老子》則更是極力推崇循環之道,五千言中有大量闡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夫
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是謂複命。”“複歸于無物。”“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
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複歸于嬰兒”。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之“道”就是循環之“道”。
而《周易》則是循環之道的系統表述者,此後循環觀便廣泛傳布開來,并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重要觀
念之一。
多年以來,人們一但提到“循環”二字,往往被視為“機械論”而全盤否定,“循環論”遭
到了長期的、嚴厲的批判。而今是到了重新認識的時候了。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循環律是有其合理内核
的。循環律是一種周而複始又并非絕對回歸于出發點的宇宙普适規律,從某種意義上看,它與“否定
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是同義詞。當然也不否認有一些論述将“循環”看成是
絕對回歸圓點的運動,這是需要從理論上理清楚并加以揚棄的。另外循環思維方式在促進中華文化發
17
展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人的創造、進取精神,影響了中國社會
的發展進程。然而作為一種規律,它較之其他運動規律更普遍、更根本。這一點應該充分肯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