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長卿這樣來描述寒衣節: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意思很簡單:遠處渡口上,鄰家外出打漁的人還未歸來。詩人因懷念家鄉而悲痛欲絕,不知道何處傳來制作寒衣的聲音,烘托出有家不能歸的悲傷。
寒衣節是充滿思念的節日,兩種思念最是動人:一是活着的人制寒衣送給離世的親朋好友,表達思念感懷之情;二是在外打拼的人對家人的思念,有家難歸,有親人難陪,自然很難受。不管是活着的人,還是已經離開的人,都應該去思念,他們曾真實出現在我們生命中。
今日是寒衣,俗語:“寒衣陰一日,柴碳如金銀”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寒衣當天天氣是陰天,柴碳價值和金銀都相差無幾。在現代社會看來的确不可能,但古代的社會背景不同,雖然不可能和金銀價格媲美,但柴碳價格大幅度上漲是有可能的。
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三:一是資源稀缺,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不同,取暖設備單一,柴碳取火是唯一選擇,而現代社會選擇空間非常大;二是認知不足,現代科學沒辦法對天氣做出精準預測,隻能根據經驗來預測,因此準備柴碳過程中不确定性很強;三是信息流通不暢,針對冷冬和暖冬,人們的預測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但信息流通不暢會讓信息不斷發酵。
冷冬和暖冬和這句俗語有關系嗎?肯定是有的,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根據寒衣節當天天氣去預測冷暖冬。寒衣節當天是陰雨天的話,老百姓就會認為冷冬的概率大,會提前準備好過冬的柴碳。當所有人都認為會是冷冬,柴碳供需關系就會嚴重不平衡,價格大幅度上漲就是必然。
在現代社會這種方法其實很常見,比如前段時間一直說的幾十年一遇的冷冬天氣,這其實就是利用這種心理。相比古代社會,互聯網把這種傳播擴大了上萬倍,過冬物資準備需求可想而知。一旦過冬物資的需求量大幅度上漲,手套、口罩、棉衣、棉鞋等的出貨速度就會上漲,價格也會上浮。
同樣的套路,古代是炒柴碳,現代是炒過冬物資。時代在發展,做生意套路其實并沒有多大變化,所謂财富密碼,不過是利用人們恐慌心理而做出的營銷。
很明顯,在現代社會再不能用古代的方式對冷暖冬進行預測,堅持科學的理論方法才最重要。筆者覺得有三點能參考:一是基礎因素,即影響當地氣候的恒定因素,比如緯度和海拔;二是偶發因素,即相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拉尼娜效應;三是趨勢性因素,比如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以上三點才會最終決定是冷冬和暖冬,古代和現代的氣候背景相差很大。
相關學者研究表明,今年冷冬的概率大,但依然有不可确定性。冷冬還是暖冬,都需要做好過冬物資籌備工作,即使是暖冬,都不會穿着單衣過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