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高适老了

高适老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3:05:43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1

作者:黛珂,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初中畢業,暗戀許久的女生突然有東西送我。我驚喜地詢問着,她說要寫下來。于是,便在我的筆記本尾頁用鋼筆大大方方地寫下一段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放棄,才會擁有。一粒種子,總有适合它的土地。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

老實說,我那時候感觸并不是很深。隻是覺得這是來自喜歡的姑娘的一份祝福。至于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我幻想過,卻也一直被命運牽着走。等到我再次回想這段往事時,姑娘已經遠嫁他鄉,成為人婦。

我不否認當初對幻想有過的自信,但在時過境遷之後,舊事重提,這段故事的主角已經不是我了,而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适。

01

高适據說是生于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比李白小三歲,比杜甫大八歲,比岑參大至少十二歲。相比起青年時期的李杜,高适的生活可以說是最窮困的。岑參十四喪父,家裡孩子多,但好歹有個做官的大哥幫襯,一家子靠着祖産業還能勉強生存。高适呢,已經窮得要飯了。

要知道,高适的祖父曾經還是大将軍的,萬軍之中擒突厥首領。死後更是陪葬在乾陵,風光無限。而他的伯父和父親,就隻能擔任一些八九品的小官了。到了高适這代,因為不事産業,祖父手裡的家業逐漸衰敗,最終淪落至此。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2

二十歲,這個對人生充滿鬥志的年紀,高适離開宋州,前往長安謀生。也就在這時,他開始關注詩歌。可以說,在之前的生活中,一直是仕途經濟和勤練武藝,現在才正式對寫詩有了濃烈興趣。他在《别韋參軍》中寫道: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衆人,唯君于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見交态,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怅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别,臨岐涕淚沾衣巾。

二十歲開始解下書劍,辭親遠遊,這和後來的岑參一樣。岑參說自己“二十獻書阙下”,出入二京,結果無人問津。高适呢,一樣沒有得到關注。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想要拜見皇上,那不是平民百姓可以做到的。高适此時正是一介布衣。沒辦法,隻能回來繼續種田。他以姜太公的人生自喻,說自己雖然心情苦悶,但定有遇到文王的一天。最後就是歌頌與友人的情誼。這種對貧賤之交的看法,與杜甫的觀念十分一緻。

02

首次探險失敗,高适意識到當今社會沒有背景和金錢是辦不成事的。于是索性回到宋州躬耕隴畝,這一待就将近十年。也許在這期間他娶了妻。妻子别的不說,最起碼在時事當面,比他要看得清楚。高适後來得到了封丘縣尉之職,對整天拜迎長官、鞭撻黎庶感到很懊惱,于是回去問妻子意見,結果一家人都笑他看不清世界。

高适讀書涉獵廣泛。除了儒家經典之外,還好縱橫之術、經濟策略。這就導緻他往往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後來,在重大的政治關頭,他的選擇比李白杜甫要英明得多。躬耕期間,有一首著名的寄友詩——《苦雨寄房四昆季》:

獨坐見多雨,況茲兼索居。

茫茫十月交,窮陰千裡馀。

彌望無端倪,北風擊林箊。

白日渺難睹,黃雲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曠然一掃除。

滴瀝檐宇愁,寥寥談笑疏。

泥塗擁城郭,水潦盤丘墟。

惆怅憫田農,裴回傷裡闾。

曾是力井稅,曷為無鬥儲。

萬事切中懷,十年思上書。

……

甯能訪窮巷,相與對園蔬。

農民就是靠天吃飯。辛辛苦苦翻土播種,可是連日大雨,将莊稼無情摧毀。而家裡,已經沒有一鬥米的儲糧了。想到自己這十年來一直胸有韬略,可是卻無人問津,高适再也忍受不了。既然農民都做不成,那隻能再次踏上征程了。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3

開元十九年(731年)秋天,高适從宋州出發,北遊燕趙之地。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帶。高适頂着祖父的光環而來,無非就是想入邊帥幕僚,從此施展抱負。他寫了一首詩作為敲門磚: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萬裡,漢兵猶備胡。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

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惟昔李将軍,按節出皇都。

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

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谟。

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郁纡。

《塞上》

高适這首詩,看起來抒發自己渴望效犬馬之勞的心願,可是卻也将邊關将軍的無能襯托了出來。因為他懷念李将軍,李廣的氣魄和精神,豈是現在這些酒囊飯袋能比的?所以,高适注定隻能倚劍空自歎息。

此外,他還寫下了《薊門五首》,表現士兵心中的怨氣和戰争的慘烈。頗有名氣的,還是他的《營州歌》: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此詩和岑參的許多作品一樣,若非親身到過邊塞,又如何寫來?岑參在邊塞待的久了,學會了拉弓射箭,高适呢,自幼就習得了一身好武藝。可惜一直未能派上用場。

高适此行鬥志昂揚,然而又碰了一鼻子灰。據史料記載,高适北遊欲投張守珪幕府。可是,張守珪既然已經寵信安祿山這樣的将領,又怎會再重視高适?于是,他隻能再次感歎:“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4

從燕趙歸來後,高适隐居淇上,并作有《淇上别業》:

依依西山下,别業桑林邊。

庭鴨喜多雨,鄰雞知暮天。

野人種秋菜,古老開原田。

且向世情遠,吾今聊自然。

高适一生最爛漫的時光,大概就是在農村隐居的日子。他不是專業體察田園的詩人,開頭兩句倒有了陶淵明“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滋味兒。可是“且向世情遠,吾今聊自然”,終究輸給了“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縱觀高适一生,大概也沒想過要“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尋找一個能夠一飛沖天的時機!

在寫給朋友的作品中,比較有名氣的當屬《哭單父梁九少府》和《别董大二首》。

哭梁少府這首悼亡詩一開口就是:“開箧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猶是子雲居……”與王之渙等人參與旗亭畫壁,終成千古佳話。而《别董大兩首》,成了後世送别之際不由吟誦的經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啊!這看似是寬慰董庭蘭,其實是自我勉勵。

作者二十歲離别長安,至今已蹉跎十餘年矣。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呢?說不急那是假的。可是,雖然不得志,詩詞上的成就卻随着時間越來越巨大。《燕歌行并序》一出,天下間又有誰人不識君呢?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5

03

天寶八載(749年),在一代名相張九齡弟弟張九臯的推薦下,高适前往長安應有道科,中第。随後被授予封丘縣尉之職。此時他已是四十六歲的老翁。在這老大不小的年齡步入仕途,未來的十餘年又能做些什麼呢?

高适的心情不像後來孟郊那樣——“一日看盡長安花”。相反,他是有些不屑和無奈的。這種感受,岑參完全可以體會。

高适來到封丘任上,就産生了與妻子的那段經典對話。他問老婆:“現在的社會怎麼都是這樣?”老婆笑道:“隻有你不知道是這樣罷了。”既然待不慣,不如棄印而去。高适天生是一直人。做人也罷,寫詩也罷,一直如此。

回到長安後,和岑參、杜甫等人交遊了一陣子。天寶十二載,前往哥舒翰麾下做幕僚。哥舒翰對高适是很欣賞的。高适在《登隴》詩中說: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适千裡。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士為知己者死。既然有人懂我,那我就要跟着他大幹一場。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誰料一場大變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高适一直待在軍營,直到潼關失陷,哥舒翰被俘。之後前往成都,向玄宗彙報戰敗原因,并請求皇帝拿出錢來招募軍隊。唐玄宗感歎着“患難見忠臣”,提拔高适為谏議大夫。從此擁有了話語權。

有了話語權後,高适經常發表一些與衆不同的看法。漸漸地,二十多歲時的才華就得到了展示。十一月,永王李璘叛亂,肅宗招高适商量對策。随後任命他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與韋陟、來瑱一起前往讨伐。高适寫信給李璘手下的将領,唆使他們棄暗投明,各求自由。結果還沒等到正式攻打,李璘的軍隊就土崩瓦解,作鳥獸散。李璘也在逃跑路上被殺。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6

乾元元年(758年),李輔國造謠诽謗,高适被貶為太子少詹事,留守洛陽。第二年,被任命為彭州刺史。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高适出任劍南節度使。次年,朝廷又派嚴武頂替高适,調高适回京擔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嚴武之後在蜀中接濟過杜甫,數破吐蕃,頗有功績。而朝廷此舉,足見高适的能力和資曆已經達到了老臣的層面。可是這還沒完,接着又封他為渤海縣侯,成了有唐一代詩人中唯一封侯的。次年,高适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都雲“時勢造英雄”,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夠握住機遇。即使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李白,也會因為“眼力”不佳,緻使晚景凄涼。

高适不僅是個極頑強的掌舵人,更有一雙慧眼,他能在分叉口去僞存真,選擇一條正确的路,從而實現人生的理想抱負。所以,少年淡默并不可怕,大器晚成一樣受人欽佩。是金子,就一定會有發光的時候!

-作者-

孔堯。筆名黛珂。熱愛生命,熱愛文學,熱愛詩詞。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