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初期,繼承了五代的傳統,将開封設為全國的首都。北宋也繼承了五代的四京制度,以宋州(商丘)為南京,以大名為北京,以洛陽為西京,那開封自然也就是東京。
但北宋建立初,趙匡胤并不想定都于此,他認為定都長安是上策,定都洛陽為中策,定都開封是下策。他說:“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976年,趙匡胤帶領群臣“西幸”洛陽,“嘗有遷都之意”。這時候,朝廷之中就出現了遷都的争議。最終趙匡胤還是在其弟趙匡義的勸說下放棄了遷都計劃。
對于一個王朝來說,遷都絕非兒戲,必須要經過慎重的考慮。最初趙匡胤遷都的決心是非常堅決的,他認為漢唐之所以強盛,和定都關中有很大的關系。但是趙匡義卻對當前的形勢變化做了很多的分析,最終說服了趙匡胤。趙匡義雖然在軍事能力不及其兄,但是在遷都這個問題上還是分析得非常透徹的。
在五代之中,除了後唐之外,其他的四代都定都于開封,這絕非是偶然,這是曆史的選擇。五代的局勢是從唐朝後期留下來的,要分析此現象,就必須要分析唐宋時期的經濟格局變化。
在西周和秦漢時期,關中就是當時的經濟重心。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濕潤溫和,北方降雨較多,從渭河平原到河西走廊都是沃野千裡、水草豐美之地,從黃土高坡到祁連山都是森林密布、綠意盎然。這種環境下,西北的農業發展非常好。加上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關中成為了“天府之國”。
商業上,關中地區是絲綢之路的最大樞紐,溝通着西域和内地,是亞歐貿易的中轉站,地位非常重要。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寫道:“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從東漢,氣候變冷,西北荒漠化逐漸嚴重,西北的農業區大量萎縮,于是出現了“關中戎狄居半”的情況。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到了華北平原,于是洛陽就成為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首都,地位非常重要。在北朝後期,占據華北平原的北齊經濟實力最強,其人口就達到了2000萬以上。
隋唐延續了北周,定都于長安,但是定都長安的弊端在隋唐也很快暴露了出來。首先,長安偏居西北,交通運輸不便;其次,關中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破壞,其糧食已經無法實現自足;第三,東北方向邊防壓力增強,定都長安則難以應對這種局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朝在洛陽營造了東都,并開鑿大運河,以洛陽作為經濟重心,并将全國大量的糧食儲備在洛陽附近。
唐朝時期,同樣以洛陽為東都。一旦遇到饑荒,唐朝皇帝必然就遷到洛陽辦公。到了唐朝後期,形勢再一次發生了改變。由于“安史之亂”爆發,華北平原的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而南方卻穩定發展,揚州一帶成為了經濟重心。後期的唐朝在糧食、财政上就依賴于江南的供養。如此,維系南北經濟聯系的運河也就成為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然而,唐後期的華北平原分布着大量的藩鎮,他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時時刻刻對唐朝的經濟命脈形成威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幹脆直接遷都于運河之上,自己控制運河。唐朝滅亡後,朱溫定都于開封,也就是開始了王朝直接控制運河生命線的曆史。此後的後晉、後漢、後周也延續了此政策。
為什麼要選擇開封呢?開封位于華北平原的中心位置,處于運河和黃河的交彙處,自古以來就是北方的水運重心。戰國時期,就開鑿了“鴻溝”,溝通了黃河和淮河水系,使得開封成為了北方交通中心。魏國為了稱霸中原,就選擇了遷都開封,當時被稱為“大梁”。京杭運河開通後,開封北連幽州,南通江南,便利全國的物資調配。
由于交通位置十分重要,開封的經濟在五代迅速崛起,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北宋初期,開封的人口已經達到了50萬。開封的商業、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相反,當時的長安、洛陽卻十分的凋敝,大臣李符用“京邑凋敝”、“宮阙不完”、“郊廟未修”、“百官不備”、“畿内民困”、“軍食不充”、“壁壘未設”等評價當時的洛陽。
北宋建立後,趙匡義認為定都開封可以控制天下财政,“懲唐季五代藩鎮之禍,蓄兵京師,以成強幹弱枝之勢”,這是符合北宋的治國理念的。參知政事張洎就曾指出“汴水橫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财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如果堅持定都長安,那就難以用中央禁軍控制生命線,也就是無法掌控天下财政,為藩鎮割據埋下隐患。
北宋開封的運河網絡
再來談談軍事上的因素。過去人們總是認為長安位于關中之内,是四塞之國,“獨以一面制諸侯”。然而,這種良好的軍事格局隻存在于戰國時代。到了西漢時期,匈奴崛起,遊牧民族可以從河套平原長驅直入關中地區,使得關中北方門戶大開。到了東漢時期,甘青一帶的羌族崛起,使得關中腹背受敵。到唐朝更加嚴重,強大的吐蕃王朝崛起,使得長安直接受到了吐蕃大軍的威脅,過去那種四塞之國的地緣優勢早已蕩然無存。
北宋初期,西北夏州割據一方,直接威脅着關中;吐蕃雖然分裂,但是其分散的勢力依然在侵擾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被喀喇汗王朝、西州回鹘、夏州等控制,長安的交通價值也喪失了。在這樣的情況,北宋如果定都于長安,那就同時受到吐蕃、西夏、遼國的威脅,并無法控制全國的财政,難以調動糧草,這是十分危險的,等于将首都直接置于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
西夏的存在,對關中造成嚴重威脅
洛陽比長安情況稍微好一點,但是洛陽的地位也是依附于關中而存在的。在宋朝之前,政治重心一般放在長安,為了控制華北的财政,于是在洛陽設置東都,作為華北向關中運送物資的樞紐。然而關中衰落後,洛陽的經濟戰略價值也就是迅速下降,洛陽也就從之前全國一等一的大都市,淪為二流,甚至三流城市。
北宋時期,全國防務壓力最大的地方是河北,這裡直接被遼國威脅。遼國騎兵可以從華北平原長驅直入,如果定都長安則鞭長莫及。定都開封,可以将中央禁軍大量駐紮于河北,形成了一道道的防線,同時也能夠鞏固京師,削弱地方。一旦發生戰争,北宋可以通過運河迅速向前線調配物資,免勞師遠征之苦。而山東、河南、江淮、江南就成為了廣闊的經濟腹地,有利于調動全國之力來對抗遼國。不過由于北宋未能控制燕雲十六州,這也使得遼金鐵騎可以長驅直入中原。在趙匡胤定都之時,他對收複燕雲十六州還是非常有信心的,哪知後人無法繼承其事業。
因此,北宋定都于開封,是順應了曆史發展的趨勢,适應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和西北局勢惡化的新變化。從五代到宋朝,開封擔任首都近200年。金國滅北宋後,開封開始失去了成為首都的資格。不過在金國末期,也遷都了開封。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曾考察過開封,最終放棄了。北宋之後,遊牧王朝建立起來,位于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過渡地區的燕京就成為了最佳選擇。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開封,最後到北京,幾千年都城變遷曆史,都反映了中國曆史大背景的變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