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但凡三四十歲的中年男都會知道這句話的來處,出自《林海雪原》中匪首座山雕手下與楊子榮對的黑話,這句黑話已成為經典台詞傳了幾十年,大家熟悉的黑話還有諸如“風緊,扯呼!”等。
黑話,又叫切口,字典裡對于它的介紹大概起源于唐朝,起初是生意往來時的隐語,後來因為非法貿易的興起逐漸發展,再後來演變為江湖武人的用語,發展到民間社會各種集團或群體出于各自文化習俗與交際需要,而創制的一些以遁辭隐義、指事為特征隐語。
這種語言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夠使用并且意會其中含義的隻能是圈子中的人,通過這種語言迅速篩分出是否是自己圈内人,它的排外特征極其顯著。
但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黑話”也開始潮來潮往了,同事中一個小兄弟一天穿了一件新買的中長外套對着我說:“老哥,你看我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很拉風?”
我頭一次聽說拉風這個詞,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他看出我一臉的狐疑,換了個表述:“你覺得我飒不飒?”
我仍是不明就裡。
他長長的“哦”了一聲說:“我忘了,你這個年齡的人都OUT了。”
OUT我知道,過時了呗,“你以後在哥哥面前說人話,這種黑話隻有土匪才用。”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拉風”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飒”的意思是厲害,拉風,酷的意思。
我在報社工作,這個職業的特點就是年輕人多,每年總是有大量的新面孔進來,跟着這些年輕人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自己的心态也會比實際年齡要輕,但也有一個情況,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總讓自己有一種不跟趟的感覺,自己才四十多歲,本應該是到了“不惑”的年紀,但困惑卻多了很多,難道真的這麼快就OUT了?
當然,用“黑話”實際上就是一種借喻,這些被我等聽上去有些陌生有些不明就裡的話實際上就是“潮言潮語”,它的降生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特征:
一種屬于直接将日語、英語、台灣方言等詞彙音譯來嵌入到要表達的句子中,如,“拍拖”(約會)、“買單”(結賬)等;
一種是将英文或其他國家的詞彙的音譯直接取來嵌入到句子中的,例如一些很吸引少男少女的打鬧節目的主持人動不動說的“懷神”(fashion音譯,是時尚,流行的意思),“納尼?”(日語“什麼”的意思 看日本動畫片裡面的人物對白經常出現,對問題有疑惑或對事物感到驚奇時就會出現發音“納尼!”的日語。);
一種是英文的縮略字母組成的,比如DIY、CBD等;
還有一種最符合“黑話”的定義,就是不方便直接表白便用隐晦的隐喻表現,比如形容一個人扭曲,說“這個人真麻花”等,當然,這裡還有大量罵人的粗口,就不列舉了,反正你懂得!
還有一些詞我不注釋你也别去找度娘打問,看你知道幾個?“何棄療”、“我夥呆”、“人幹事”、“不明覺厲”、“十動然拒”、“喜大普奔”、“說鬧覺餘”、“累覺不愛”、“火鉗劉明”、“細思恐極”、“不約而同”....這時候你是否覺得自己真的有交流障礙了?
這些由正規名稱網絡熱詞生成的“黑話”的造詞意義至今學術界也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但至少有一個要素是具備了,就是追求的一種時尚,洋氣的概念,從直接引用外來語言的直譯的環節甚至不乏還有炫耀的成分,其實這種文化心理在中國的現代文學的旗幟人物葉聖陶先生的文章中就曾表現過,他用上海方言形容這種表述形式為“洋泾浜語”。
當一次我給一位同事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為戲劇化的故事結局而驚訝,直接說:“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實際上,當時辦公室隻有我和她,我再次環視了四周,還是沒見到其他身影,便問:“你的小夥伴呢?”她愣了一下,哈哈大笑:“哦,趙哥,我忘了你的年輪了?”
我當時感到一陣羞愧,不為别的,隻因為我這個具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背景的人竟然聽不懂自己的母語了。
潮言潮語是時代的産物,這當然正常,但語言的最基礎的功能是交流的需要,當兩個具有同樣的國籍、同樣的文化背景的同胞在一起竟然會産生語言的理解障礙,總是一件怪異的事。
作者:趙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