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24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第24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下面這是普遍的解釋:“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這句話的解釋我不能說有異議,可是疑問還是有點的。關鍵就在一個“危”字上,這個字的解釋可以說是整個句子的解釋重點,别的相對來說都不值一提!
而且前後有兩個“危行”,而且是在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大環境下的!對于“言”來說就有了區别。可見在孔夫子的心裡,任何情況下都得是保證“危行”,而不是一直保持“危言”的,那麼“危”還能解釋為正直嗎?我覺得不一定如此。
下面咱們可以帶入性的解讀一下,說邦有道就得有正直的行為和語言,邦無道就隻要正直的行為,正直的語言就可以舍棄了嗎?是不是覺得怪怪的!
我覺得正直的行為和語言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正直是合道的行為特點,沒有說正直就是表面必須大義凜然,它要求的是對實際影響的正向推動!
況且邦有道的情況下,不用說也是正直的大環境,無須特别指出,否則邦是如何有道的呢?所以我覺得,這個“危”字不應該解釋為正直!!
那麼有人會問了,那你解釋成什麼呢?咱就來說說,我把它解釋成“憂懼”之意!
為什麼我會如此解釋呢?因為邦有道與邦無道的時候,我們都得居安思危,不論是君王還是臣子,否則怎麼變得更好?因而不論是上對下之行為的憂懼,還是下對上的憂懼都是必要的!
至于說話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謹言慎行是聖賢之人共同的主張,幾乎沒什麼太大的分歧!正所謂:“禍從口出”!
邦有道當如此謹慎的說話,邦無道的時候就不能随便說了,甚至可以不說,隻做!因為邦無道的時期怎麼說都是有是非的,說了反而沒有不說更有實際好處!所以用謙遜的托詞糊弄過去就好,剩下的就是該幹什麼幹什麼去就好了!
其實我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前面是“言”在前,“行”在後;後面是“行”在前,“言”在後。這些都可以為我的解釋作為證據存在!
也就是說明君在朝,就說完再做,那是君臣之禮,也免去了猜忌之害!如果沒有明君,那麼你做就做點,話就别說太多了,甚至不說,因為沒用,還會招緻禍患!
不該說的時候,不說就是一種正直,但是又不能一言不發,否則真的活不過下一集,因此才有了“言孫”!
可見孔夫子的思想是以實際作用為前提的,并不喜歡玩什麼虛的。
介于此,所以我對他們解釋的有點糾結,畢竟正直是任何情況都需要伴随人的言行的,沒必要在這提出來,又不是論述的思想總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