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蛙人工孵化方法

青蛙人工孵化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1:52:18

青蛙受精卵孵化與蝌蚪養殖技術

每年“五一”前後是青蛙旺産盛産的繁殖生長季節,但此時乍暖還寒、氣溫不穩的氣候特點,給青蛙的産卵、孵化以及蝌蚪的養殖帶來了諸多麻煩,甚至造成病害死亡的嚴重損失。為此,有不少養蛙朋友經常來電咨詢,尋求解決方案。為了給廣大青蛙養殖戶朋友提供幫助,筆者拟介紹青蛙受精卵孵化以及蝌蚪養殖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以供參考。

1 青蛙受精卵孵化技術

青蛙是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精子和卵細胞在水裡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為蝌蚪。青蛙的适宜産卵溫度是 18~28 ℃,每年 5 月份到 6 月份是青蛙的産卵季節。5、6 月份溫度逐漸升高,雨水增多,氣候往往還會反複不穩定,因此青蛙受精卵的孵化會受雨水、溫度、溫差及運輸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1.1 雨水及溫度溫差對青蛙受精卵孵化影響的應對技術

進入 5、6 月份後雨水逐漸增多,此時氣溫還不是很高,有時還會有低溫反複的天氣,在低溫下雨的天氣影響下,受精卵孵化時間就會延長甚至停止發育、造成死亡,從而使孵化率降低。這種情況下可以搭建大棚或在蛙池溝裡搭建小棚,既可以保溫,又可以防止冷雨水進入池中對受精卵造成應激反應,這樣能明顯提高受精卵的成活率和孵化率。進入 6 月份後天氣逐漸穩定,但是部分山區的青蛙養殖戶可能還會面臨低溫和晝夜溫差大的問題,因此要繼續做好保溫和防冷雨水應激的工作。

1.2 運輸問題對青蛙受精卵孵化影響的應對技術

影響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另一個因素是長途運輸。有些青蛙新養殖戶,或者補苗的養殖戶,需要從較遠的外地養殖場調運青蛙受精卵塊,如果包裝方法不妥、運輸條件較差、到場後放置的方法不對,也會導緻青蛙受精卵大量缺氧變白而死亡。青蛙受精卵塊在長途運輸中,途中的溫度控制與保持很重要。撈取青蛙受精卵塊的時候如果感覺水溫偏高、手感溫和,則需要用手感清涼的水降溫,或用冰塊水降溫,然後再進行包裝運輸,要用車内安裝有空調的車或者專業的冷藏車進行運輸。雖然青蛙受精卵塊在運輸過程中對氧氣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但是運輸裡程較長的,還是需要考慮用裝有少量水的充氧包裝進行運輸,以提高青蛙受精卵的成活率。青蛙受精卵塊運輸到養殖場後,在往池中放置前,應該先将整袋青蛙受精卵塊放置在孵化網池中,等到袋内外溫度達到一緻後再将青蛙受精卵塊放出攤開,同時需要将大團的青蛙受精卵塊撕開成小塊後攤開,以便提高青蛙受精卵的成活率。對于通過長途運輸遠調的青蛙受精卵,需要記住一個原則,青蛙受精卵在高溫下可以存活,低溫下也可以存活,但是急劇的溫度變化則會導緻青蛙受精卵的大量死亡,因此要注意運輸途中溫度的控制與保持。

1.3 其他影響青蛙受精卵孵化因素的應對技術

影響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撈取卵塊的時機,在逐漸進入高溫的季節要注意及時撈取卵塊。青蛙的産卵活動多在半夜進行,黎明前為産卵高峰。每天早晨管理人員須到産卵池檢查,發現青蛙受精卵塊應立即用撈卵網撈出,以防浮在池面上的卵塊被蛙或者其他動物攝食。另外,高溫時青蛙受精卵發育快,若在卵發育到卵膜有黏性後再撈取和轉池孵化會影響孵化率。采集的受精卵要緩慢倒入孵化池并均勻攤開,讓其自然孵化。孵化池每平方米放青蛙受精卵 5 000 粒 。保持微流水環境,保證充足的溶氧及水溫恒定。保持孵化池和孵化網箱底部的平整,防止青蛙受精卵塊堆積引起後期粘連,造成局部受精卵缺氧死亡,降低孵化率。

青蛙人工孵化方法(青蛙受精卵孵化與蝌蚪養殖技術)1

2 蝌蚪養殖技術

2.1 溫度控制

蝌蚪同樣容易受到溫度變化而導緻死亡,特别是剛剛孵化出來還不能平遊的蝌蚪。蝌蚪的适宜生長水溫是 23~25 ℃,剛孵化出來的蝌蚪以及小蝌蚪,要特别注意溫度尤其是冷雨水的影響。剛孵化出來的蝌蚪可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 7~10 d 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就能夠大大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同時要積極采取防冷雨水入池的有效措施,避免因大雨天氣造成溫度變化對蝌蚪産生應激反應而導緻蝌蚪大量死亡。

2.2 密度和溶氧度控制

在目前的養殖技術水平下,适當提高放苗密度是獲得高産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過大的密度則容易引起水體環境的惡化,反而會導緻養殖失敗。因此,根據自己的養殖技術水平、池塘水體環境條件,投放合适的密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通常保持蝌蚪的投放密度為 1 000~1 200 隻/m 2 。在蝌蚪發育的前期階段,由于蝌蚪的肺沒有充分發育完成,非常脆弱,主要通過鰓和皮膚進行呼吸,因此溶氧對蝌蚪的成活與發育成長影響很大。缺氧會導緻水體環境惡化,引起各種疾病的發生,嚴重時會導緻蝌蚪大批死亡。蝌蚪養殖池缺氧時,通常會觀察到水面有很多散狀的泡沫,這是因為蝌蚪缺氧應激,大量黏膜脫落導緻。若池中缺氧嚴重,就會發現大量蝌蚪不斷上下竄遊,吞食空氣,這種情況也會導緻養殖池水面産生泡沫。可采取升高養殖池水位的方法,增加養殖池水體容量。必要時也可采用增氧設備增氧或直接投放增氧劑進行增氧急救。

2.3 疾病防治

蝌蚪前期,建議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池塘進行消毒,放蝌蚪前 1 d 解毒,放蝌蚪前 5 d 肥水;喂養3 d 後調水,以後每 7 d 調水 1 次 [2] 。由于前期的清池消毒工作,以及飼料投喂總量還不多等原因,細菌性疾病一般很少發生,這一時期主要是做好寄生蟲的防治工作。另外水體大型浮遊動物蚤類過多,常見的種類有紅蟲,這些蚤類會導緻水體老化,應及時殺滅,以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

蝌蚪期,常見的體表寄生蟲病是車輪蟲病。當有大量的車輪蟲寄生在蝌蚪身上時,可見蝌蚪在水面打轉,竄遊。嚴重時蝌蚪遊動無力,浮遊于水面。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定期使用顯微鏡鏡檢,或送當地附近配有顯微鏡的漁藥店鏡檢,檢查蝌蚪是否寄生有車輪蟲。沒有條件的養殖戶需注意觀察是否有蝌蚪打轉竄遊等現象,或蝌蚪浮遊在水面,仔細觀察蝌蚪體表是否有白點或白膜,或者有爛尾現象。如有,可先使用濃度為 0.7 g/L 的硫酸銅溶液或市面上其他殺車輪蟲藥潑灑。另外,在蝌蚪養殖環節有必要定期潑灑 2~3 次殺蟲藥,以預防車輪蟲病。

歪頭病,是近年來青蛙養殖過程中遇到的一種新病,該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死亡率較高、難治愈等特點。因此,歪頭病成為青蛙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最為棘手、對養殖效益影響最大的疾病。通過對歪頭病綜合防控技術的追蹤研究總結,可以把歪頭病分為 4 種類型,對其中 1 種類型的歪頭病的防控必須從蝌蚪期就采取措施。青蛙感染這種歪頭病,病體表現為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欲減退,發病蝌蚪後肢、腹部和口周圍有明顯出血斑點。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轉,有時又恢複正常。

因此,要想取得青蛙養殖的高效益,防病工作必須從“娃娃”抓起。引種時要嚴格檢疫,養殖過程中勤換水,合理規劃養殖密度。該病發生初期,即需要抓緊治療,否則會引起疾病的暴發。池塘水源必須新鮮,一旦發病,切不可将發病池的水引向其他池塘,對于循環養殖用水的養殖戶尤其需要注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