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剝玉米
初冬的保山市昌甯縣勐統鎮長山村陀螺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搬遷到這裡的苗族群衆正忙着剝玉米、曬玉米,到處一片豐收的景象。
看着眼前金黃的玉米,苗族村民吳紹兵說:“多虧了各級來扶持我們,讓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我們現在這日子,就像玉米一樣,相當飽滿相當香甜。”苗族是昌甯縣的世居民族之一,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滞後,苗族群衆生産生活水平遠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縣境内居住苗族1762戶798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76%,聚居于12個行政村35個村民小組,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10 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96人,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
陀螺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在脫貧攻堅中,昌甯縣針對苗族地區和苗族貧困人口的特點,結合區域、資源、曆史、文化等因素,鎖定關鍵緻貧因素,強化舉措“改窮貌、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奔小康”,緻力從根本上改變苗族地區貧窮落後面貌,推進苗族整族脫貧,探索出了一條偏遠山區少數民族脫貧緻富的新路子,兌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不讓一個民族掉隊的承諾。
村民的新家門前曬滿了玉米
在具體幫扶中,昌甯縣針對苗族地區貧困程度深、公共基礎弱、生活質量差、産業發展難、傳統陋習多的實際,整合各方資源,采取“五個抓”,即:抓設施改善“改窮貌”、抓易地搬遷“挪窮窩”、抓收入保障“換窮業、抓素質提升“拔窮根”、抓示範創建“奔小康”,确保整族脫貧項目取得實效。
村民在放牛的路上
“脫貧隻是起點不是終點,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昌甯縣民宗局局長李永周表示,今後将進一步做好“智志雙扶+教育”“人才引進+培育”“特殊關愛+預警”“生态産業+補償”“訂單農業+引導”“鄉村振興+質量”六篇文章,提升苗族地區的持續發展和苗族群衆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苗寨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作者 吳再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