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和"亡"兩個漢字,内在的含義有何不同?
在現代漢語中,這兩個字的含義看上去是差不多的,都代表肉身和精神的消滅。但是這是漢字發展融合、引申之後的意思,在古代,這兩個字區别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各有各的本意,然後在發展之後有了交集,最終走到了一起來。
“死”字,其本義為生命終止,後引申為無生命的、難活的、不活動的、行不通的、拼命地、不顧一切地等義。
也就是說“死”字本意到如今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個字從古文字形就可以看出,是一個人在對着一具殘骨鞠躬,慢慢地才演化到今天這個形狀。其實這個字中的“匕”是誤傳而來。
“亡”字,本意是指逃離,出走,亡讀wáng時,有傷亡,逃走的意思,讀wú時,有過去,沒有的意思。
所以“亡”字原本并沒有生命終結的意思。“亡羊補牢”,丢了羊,才補羊圈。“亡命之徒”,不要命的人。但是估計是古人慢慢地将人的死亡不但看作肉體的終結,還有精神的逃逸、消失,就出現了“死亡”這個詞,指一個人不但器官失去活力,精神也脫離肉體離開,去哪兒了,不知道。
因為人一旦死亡,肉體是可見的終結,思想确實是不知所蹤。
是之謂“死亡”,挺合适的。
慢慢地“亡”字也可以用來指代“死”了,比如說“陣亡”,就有“戰死”的意思,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逃兵和不知所蹤者。而“戰死”,那就是确确實實被打死了。不過到了後來,兩個詞好像就沒什麼區别了。
還有一說,“死之久謂亡”。《大戴禮記•五帝德》: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活着的時候老百姓得到他的教化,受益一百年。死了老百姓敬畏他的神靈,又一百年。死了很久老百姓還在使用他教的知識,又一百年。所以說影響了三百年。
孔廣森補注:亡,死之久也。
不過這種說法如今沒人使用,也沒什麼參考意義。
到了今天,“死”和“亡”的區别應該還是在生命終結和思想湮滅上。而“亡”如果和其他字組成詞就不一定是死的意思,比如“消亡”,就是不見了的亡字本意。
而“死”字不管和什麼組成詞,意義上都是以生命終結的本意為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