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難的說理方式?《韓非子·說難》選自戰國時代法家學派著作《韓非子》,是 《韓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說shuì,遊說的意思;難nán,困難,說難,即遊說的困難作者韓非子認為,遊說的真正困難在于所要遊說的對象(即君主)的主觀好惡,即“知所說之心”,指出為了遊說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對于宣傳遊說的種種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愛憎厚薄,三是斷不可撄人主的“逆鱗”韓非(前280?-233)是戰國末期的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韓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說難》是他後期的作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韓非子說難的說理方式?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韓非子·說難》選自戰國時代法家學派著作《韓非子》,是 《韓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說shuì,遊說的意思;難nán,困難,說難,即遊說的困難。作者韓非子認為,遊說的真正困難在于所要遊說的對象(即君主)的主觀好惡,即“知所說之心”,指出為了遊說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對于宣傳遊說的種種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愛憎厚薄,三是斷不可撄人主的“逆鱗”。韓非(前280?-233)是戰國末期的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韓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說難》是他後期的作品。
說(shuì)難(nán)
作者
韓非
原文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未必棄身洩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洩于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于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诽而微見其合于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之斷,則無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裡奚為虜,皆所以幹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緻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于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将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于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谏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凡是進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說,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能夠闡明我的意見,也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凡是進說的困難:在于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适應他。進說對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卻用厚利去說服他,就會顯得節操低下而得到卑賤待遇,必然受到抛棄和疏遠。進說對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又脫離實際,必定不會被接受和錄用。進說對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說,他就會表面上錄用而實際上疏遠進說者;用厚利向他進說,他就會暗地采納進說者的主張而表面疏遠進說者。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洩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洩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表面上做這件事,心裡卻想借此辦成别的事,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這樣做的意圖,如此就會身遭危險。進說者籌劃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聰明人從外部迹象上把這事猜測出來了,事情洩露出來,君主一定認為是進說者洩露的,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恩澤未厚,進說者談論卻盡其所知,如果主張得以實行并獲得成功,功德就會被君主忘記;主張行不适而遭到失敗,就會被君主懷疑,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過錯,進說者倡言禮義來挑他的毛病,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自以為功,進說者同樣知道此計,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勉強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強迫君主停止他不願意停止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所以進說者如果和君主議論大臣,就被認為是想離間君臣關系;和君主談論近侍小臣,就被認為是想賣弄身價。談論君主喜愛的人,就被認為是拉關系;談論君主憎惡的人,就被認為是搞試探。說話直截了當,就被認為是不聰明而笨拙;談話瑣碎詳盡,就被認為是啰嗦而冗長。簡略陳述意見,就被認為是怯懦而不敢盡言;謀事空泛放任,就被認為是粗野而不懂禮貌。這些進說的困難,是不能不知道的。
凡是進說的要領,在于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克制,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幹。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并揭示它的壞處,而稱贊他不去做。君主想自誇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别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誇才智。進說者想向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須用好的名義闡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進說者想要陳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會遭到的毀謗,并暗示它對君主也有害處。進說者稱贊另一個與君主行為相同的人,規劃另一件與君主考慮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須對它大加粉飾,說它沒有害處;有和君主敗迹相同的,就必須對它明言掩錦,說他沒有過失。君主自誇力量強大時,就不要用他為難的事去壓抑他;君主自以為決斷勇敢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敗績去困窘他。進說的主旨沒有什麼違逆,言辭沒有什麼抵觸,這樣之後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辯才了。由這條途徑得到的,是君主親近不疑而又能暢所欲言。伊尹做過廚師,百裡奚做過奴隸,都是為了求得君主重用。這兩個人都是聖人,但還是不能不通過做低賤的事來求得進用,他們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話看成像廚師和奴隸所講的一樣,而可以來納來救世,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恥辱的了。經過很長的時間,君主的恩思澤已厚,進說者深入謀劃不再被懷疑,據理力争不再會獲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直接指明是非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這樣相互對待,是進說成功了。
從前鄭武公想讨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于是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讨伐?”大夫(斷句)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讨伐。”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牆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将有盜賊來偷。”鄰居的老人也這麼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明智,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說的嚴重直白的被殺,說的間接委婉的被懷疑;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困難。因此,繞朝的話本是對的,但他在晉國被看成聖人,在秦國卻遭殺害,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後,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别罪。”另一天,他和衛君在果園遊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麼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本來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并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谏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說。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着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于貴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采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采納。後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後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後,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獄中服毒而死。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生活于戰國末期,這時期經曆了春秋以來約300年的戰争動亂局面,結束了奴隸制的統治,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鞏固,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現一個統一的安定發展的政治局勢,成為全國人民一緻的願望。韓非的哲學就是這一偉大曆史轉折時期的産物。他總結了法家在長期變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繼承了荀況的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改造了《老子》的哲學,為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系統的世界觀、認識論和社會曆史觀。[1]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并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确,取舍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