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劇中人從袖子中掏出銀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個百寶箱。在《西遊記》裡有一位神仙,他不僅用衣袖當作法寶,還将唐僧師徒連人帶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稱為地仙之祖的鎮元大仙,将師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裡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為何都特别寬大?我們首先從袖字說起。
“袖”字是個會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類作物,喻指像谷類作物的細長)三形會意。“袖”字本義為人上衣中細長的手可以伸進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說文解字》說:“褎,袂也。袖,俗褎從由。”袂(mèi)也是袖,本義都是指上衣從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從衣、由聲的形聲字,“衣”表示上衣,“由”表聲兼表意,有經過、穿過之義,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過的孔洞。衣與由兩形會意,同樣表衣袖之義。隸書和楷書繼承了小篆俗字的寫法,一直到現在,這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袖”字的來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樣。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長:根據《禮記》記載,袖子的長度應是手臂長度的一點五倍,故被稱為“長袖”,也稱“修袖”,修即修長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寬大得多,所以又稱“廣袖”。具體能大到什麼程度呢?戰國時,以“張袂成陰”、“舉袂成幕”形容齊國之繁榮:人們張開衣袖可聯遮天空、使天陰,行人的衣袖連起來就可以成為帷幕,足以說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長的袖子還有一個很實用的好處——放東西。且看古典小說中,《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钗撲蝶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水浒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與戴宗見面,宋遞與吳用之書,“那人拆開封皮,從頭讀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都要靠袖子救場:屠戶“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将晉鄙軍。”古代有一種版式很小的書,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攜帶而得名,今天我們使用的“袖珍”一詞即由此而來,用以指代小巧精緻得可以放在袖中的東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閑着沒事或者寒冷的時候,我們現代人喜歡把手揣在口袋裡,古人則喜歡把雙手插在袖子中,這就叫“袖手”。成語“袖手旁觀”就是袖着手站在旁邊看熱鬧,比喻置身事外、不幫别人。
當然,如果你以為古人的袖子隻是用來裝東西的,那就錯了。因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禮儀、指喻、情感表達等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當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例如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淚意。同時,衣袖長,也便于歌舞。如《韓非子·五蠹》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就是說袖長好跳舞,錢多好經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從側面反映了服飾與禮儀的一些情況。譬如古時常見的行禮“斂衽”,《戰國策·楚策一》中有“一國之衆,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斂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禮的動作。此外,在特定場合,古人都會換上有寬大袍袖的禮服,這樣有利于顯示莊嚴與穩重。
袖還能起到情感表達作用,這從我們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語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離開表示不悅、生氣、不理睬之意。又如,“兩袖清風”被用來形容為官清正廉潔,描繪的是廉吏卸任後,兩袖無錢,空空如也,隻有清風充盈其間的樣子。
當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會穿寬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為文人貴族所穿,普通百姓因為勞動的緣故,通常會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來、撸起來、卷起來——“撸起袖子加油幹”,無論在古在今,都是獲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