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八零九零一代人來說,時隔多年總能回憶起學生時代被各種多音字支配的恐懼,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花了整個小學到中學的時間,也沒能記住“呆闆”要讀“ái bǎn”,确鑿要讀“què zuò”,但那些從小記不住的字音,悄悄的說變就變了。
有很長一段時間,網友針對部分拼音的改變進行了熱烈的讨論,許多我們曾經的“規範讀音”現在搖身一變成了“錯誤讀音”,反而是經常被讀錯的字,現在成了對的。
網友紛紛表示“自己可能上了個假學”,所以那些悄悄摸摸說變就變了的拼音,你都知道嗎?
我們接下來就挑選幾個典型,例舉一下:
呆闆從“ái bǎn”變為dāi bǎn;
确鑿從“què zuò”變為“què záo”;
鐵騎從“tiě jì”變為“tiě qí”;
箪食壺漿中的“食”字讀音從“sì”變為“shí”;
說服的“說”字從“shuì”變為“shuō”。
類似這樣的情況不勝枚舉,可以說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正過的音,現在都是眼角劃過的淚。
對于字音更多的向大衆習慣性讀音調整,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馬慶株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随着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大家都用某一個讀音讀着,那麼它漸漸也就成為對的。
并為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日益發展與需求,語言文字也要相對地做出适應與調整。
也有專家對于一些漢字的統讀發音提出了異議,比如“下載”一詞,念四聲“zài”,表達的是“搬運”的意思,現在被改為三聲,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義。
荀子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不宜。”
語言也是同理,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根據約定俗成做出的改變,似乎更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從小就刻苦學習的漢字正音還有什麼意義呢?
有很大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樣趨于簡單化的改動,不僅不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承發展,更是向輕浮無知的妥協。文字語音發展應當适應時代和需求,但絕不能遷就不用心學習的人,更不能輕而易舉的随便将多音字讀音統一,這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底線,不可退讓。
确實有部分字音的不同,是因為表達了不同的含義,比如“騎”字在類似動詞詞義時讀“qí”,比如騎兵。其他的類似名詞詞義的全部都讀。輕騎,車騎,骠騎。現在不由分說全部都改成“qí” , “jì” 音已經從新華字典上消失了(《新華字典》第 11 版)。
除了表意之外,還有部分古音,主要出現在詩歌和文言文之中,古音的讀法能更好的诠釋平仄音韻,這部分讀音從字典中消失,可以說是漢字正音的一大損失。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中的“斜”從“xiá”改為“xié”,确實是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漢語的音律審美。
漢字語音的調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應該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義表達和音律審美,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一刀切按照所謂約定俗成。
那麼對于這一批漢字讀音的修改,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