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00:08:52

邱志榮 張衛東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05日 第 09 版)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跨越千年的禹迹圖)1

延伸閱讀

這是中國曆史上留存至今的宋《禹迹圖》,現存于西安。其圖幅80.5厘米×78.5厘米。圖上刻有文字:“禹迹圖。每方折地百裡。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

該圖古今名稱并注,定向上北下南;範圍北至長城内外,南至南海和中南半島;内容側重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圖上約有380個地名,其中河流名80個,湖泊名6個,山脈名70餘個。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跨越千年的禹迹圖)2

《中國禹迹圖》之會稽山

編号:浙11

類别:山川·山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稽山街道大禹陵景區

所屬流域:東南沿海

簡介:會稽山,古山名。原名茅山,又名苗山。《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南鎮會稽山”為中國五大鎮山之一。

會稽山丘陵主幹峰聚于紹興市區和諸暨、嵊州邊界,海拔約700米。

圖為會稽山及大禹陵。

郭民軍攝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跨越千年的禹迹圖)3

鍊 接

紹興的禹迹标識

2021年起,紹興開始大規模地标識本地的禹迹。建立統一、醒目的标識牌,增添禹迹的文化氛圍。

目前,紹興當地已經有64個禹迹點安裝了禹迹标識牌。

宋代禹迹圖高清大圖(跨越千年的禹迹圖)4

《中國禹迹圖》之禹稷行宮

編号:鄂1

類别:古建築·宮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龜山東麓禹功矶

所屬流域:長江

簡介:禹稷行宮原名禹王廟,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現有元建禹廟和許多禹柏,是武漢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漢市著名的曆史文化建築。

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禹迹”以多元的形式記錄了大禹的曆史,也含括了人類對自然災害的抗争與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現象。

在今天,基于文化遺産視角對大禹曆史文化進行的闡釋傳承,又有了全新的演進。

每年農曆谷雨時節,是各地公祭大禹的日子。2022年4月中旬,第一部《中國禹迹圖》在紹興發布,綜合全面地描述了中國各地的大禹遺址和禹迹文化風貌。

一、紹興成為禹迹研究的重鎮

大禹是中華民族治水英雄。作為大禹治水畢功之地和大禹陵所在地,浙江省紹興一直緻力于大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2018年4月,浙江省紹興市有關部門首次發布了《紹興禹迹圖》。共有禹迹127處,包括了陵、廟、祠,地名,山、湖自然實體,碑刻、摩崖、雕塑等類别。這是一張完備、系統編錄大禹文化遺産的區域性分布圖。

《紹興禹迹圖》發布後得到了廣泛好評。于是,更大規模的禹迹圖編制工作也加快了步伐。2019年4月,紹興推出了《浙江禹迹圖》,在浙江省11個地市、八大水系中标注了禹迹位置,共收錄“浙江禹迹”209處,“防風遺址”4處,“越地舜迹”37處,“浙江大禹同時代新石器文化遺址”30處。這張以省份為基礎編錄大禹文化遺産的分布圖,在大禹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等方面都是一次重要的創新。

2021年,紹興開始标識本地的禹迹,通過标識牌把禹迹從文獻和圖中活化到現實生活中。這更加有利于實現文旅融合。禹迹标識将原來散落分布、多種多樣與大禹相關的曆史遺址和文化風貌綜合起來,從文化遺産和“非遺”的視角進行全新歸納,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于是,編制一部更大規模的《中國禹迹圖》,成為全國各地相關地區、國内外大禹文化研究者的共識。

在全新的文化遺産認知推動下,紹興首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禹迹圖編制導則》課題研究,對禹迹定義、編制原則、資料真實完整程度、成果和發布形式進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具體規則。2021年4月19日,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紹興市鑒湖研究會、中國水利博物館、紹興市文史研究館等單位正式啟動了《中國禹迹圖》編制。

二、《中國禹迹圖》體現時代特色

在文化遺産時代應該如何理解禹迹?《中國禹迹圖》的研究人員認為,“禹迹”是根據史料中有關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動足迹傳說的記載而留存至今的祭祀活動,還包括紀念建築設施、地物表征、碑刻題刻、地名遺存物等不可移動的自然、曆史物質遺存、遺址和遺迹。此外,《中國禹迹圖》收錄的禹迹,還包括少量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我國早在北宋時期就曾有《禹迹圖》問世。這是一幅中國古代疆域圖,主要體現的是山川河流,被稱為“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宋《禹迹圖》有2件刻石流傳至今:一塊保存在今陝西西安碑林,為南宋紹興六年暨阜昌七年(公元1136年)刻立;另一塊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刊刻、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立石,收藏在今江蘇鎮江的焦山碑林。

當代的《中國禹迹圖》傳承了北宋《禹迹圖》的繪制要點以及山川河流、地名中對禹迹的記述;在此基礎上,《中國禹迹圖》又體現了時代特色和全球化文化傳播的特征。

依據編制導則要求,當代的“禹迹”突出了“大禹文化遺存”的内涵。本次編圖“禹迹”重點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相關禹迹,也包含曆史文獻中關于禹迹記載的印證遺存。

三、集合多學科專家參與

新出版的《中國禹迹圖》,從全國26個省區市1000餘處候選禹迹中精選出了323處,分屬于11個河流流域。

依照文化遺産“真實、完整”特征要求,《中國禹迹圖》對于選取内容通過文獻查閱、現場考證、委托調查取得等方式進行了嚴格篩選。來自全國各地約35位水利史、文物、文史、測繪、攝影等領域專家參與了編制,取得了多元化的研究成果。除地圖展現外,這部《中國禹迹圖》還包含了詳細的說明、圖表、照片、資料彙編等。

從《中國禹迹圖》上可以看到,選取的禹迹東至台灣省、南及雲南、西達甘肅、北到吉林。這其中包含31處“國保”、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屬于不可移動遺産的項目達到308處,可移動文物13件。此外還有多項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

四、需要更多領域進行跨界融合

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民族的治水曆史已達1萬年以上。早在2500多年前,越王勾踐即注重樹立大禹形象,創建禹文化與禹信仰,他在建設以今紹興龍山為中心的越國大小城時同時建立“禹宗廟”,以此奠定了大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由此開創了大禹祭典最高禮儀形式。

始自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精神,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活态的大禹文化發展過程,顯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勁生命力,屬于中華文明進程的組成部分。編制《中國禹迹圖》可以視為一項當代文化創新事件,其核心目标是要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從曆史記載結合考古發掘來研究、證明大禹文化,傳承、弘揚大禹文化,成為《中國禹迹圖》下一步拓展方向。

“禹”作為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曆史印迹,至今還有許多研究難點等待破解。《中國禹迹圖》的下一步,将更多地集聚起跨學科、跨區域、跨行業的專家學者,通過調查、考證,豐富禹迹内容,描繪不同曆史時期的大禹文化發展脈絡,編制全國各地的禹迹分布圖,以此更精确地呈現大禹文化的起源、傳承,梳理大禹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傳播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禹迹圖考釋文集”,可為水利史、文史、考古等學術研究提供導引支撐。

《中國禹迹圖》發布後,專家們的目光開始轉向國際禹迹文化交流。梳理“禹迹”在亞洲東部的交往互鑒、逐步成為各地民衆共同文化信仰的過程,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作者簡介:

邱志榮: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副會長、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會長

張衛東: 水利遺産保護與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專家

本版圖片由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提供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