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魚,意思就是在釣魚過程中,魚鈎刺中了魚身、魚鳍、魚尾,反正就不是刺中魚唇;要說野釣中錨魚,這是一種常态,尤其是錨上小雜魚,要說原因,說白了,就是魚鈎被提起來的時候,魚正好路過附近,造成的一種巧合;錨魚不是問題,如果經常腥錨魚,這就不太對勁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在釣魚的時候,總是反複提一個詞,叫做正口,什麼叫正口,就是魚鈎正好刺穿魚唇,可能是上唇,可能是下唇,但凡刺中這兩個位置,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是正口;如果刺中魚唇邊上的位置,我們叫做偏口,如果刺中魚唇之外的部位,都叫做錨魚,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别,是有原因的,正是因為這些區分,能讓我們更高的判斷魚情,也就是魚群在水底吃食的具體情況。
不管魚鈎刺中魚唇的上唇還是下唇,說明鈎餌所在位置和魚群覓食所在位置,是同一水層,先别管調釣偏鈍還是偏靈,至少魚層和鈎餌是一個水層,當連續正口出現,說明餌、漂、鈎餌都沒問題,隻需要根據後繼魚情再做微調即可;如果連續出現偏口,則說明鈎餌和實際的魚層,是有一定偏差的,這個時候,需要找一下實際的魚層,要不然,就是偏口正口的問題,頻繁提竿,連續偏口,沒幾竿之後,窩子就會散掉了;那麼頻繁錨魚,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頻繁錨魚的誘因,那打的窩子,很快就會散掉了;那麼,錨魚的主要誘因有哪些,分别又需要如何處理呢?
【原因一】鉛墜重量太大
以前有一個說法,叫做浮漂的吃鉛太大,這個定義其實是不精準的;我們設定浮漂吃鉛時,再大,也不可能大過浮漂吃鉛的1.2~1.5倍以上,一旦超過這個界限,在魚吃鈎時,先别說魚鈎刺唇的工作,魚在把鈎餌吞進嘴裡,不管是吸食鈎餌的力度,還是拖曳鈎餌的力度,都很難拖動鉛墜的力度,當然,并不是說魚拖不動較重的鉛墜,而是這其中有一個生物現象,叫做預判。
生物的發力,都是通過肌肉、骨骼來進行,而發力的界限,并不是沒有界限的,大體上,生物發力的是通過神經元做預判後,來确定發力的大小,如果鈎餌體積不大,那麼吸食、吞咽的力度,就會符合神經元給的預判,但是鉛墜重量太大,這發力的結果,就是拖不動鉛墜,或者隻能拖動很小的一段行程,拖不動,自然沒後果,如果隻拖動很小的一段行程,我們再提竿抓口時,結果就是隻能魚鈎刺中魚身,而不能刺中魚唇;如果連續出現2次以上錨魚,那就趕緊修剪鉛墜,至少修剪到釣目上升1目,這樣錨魚的情況會馬上消失。
【原因二】鈎号或者餌團太大
魚在吞食鈎餌時,要麼就是直接将鈎餌吸進魚唇内,要麼就是鈎餌吸到魚唇附近,然後撞擊後,再吸食餌料碎屑;這個時候,如果魚鈎太大,或者餌團太大,就會頻繁出現第二種情況,就是餌團吸不進魚唇,而是頻繁吸入到魚唇,這種情況,如果進食的魚,體積大,那表現在漂訊上,必然會出現頓口,頓口之後會以黑漂為主,那倒是沒什麼好說的,但進窩魚小魚比較多,那問題就大了;
主要出現的迹象,就是漂訊會出現頻繁的小頓口,如果我們主動抓口的時候,抓不住,就算抓住了,也多是錨中魚鳍,而且多是小魚,有多小呢?能有多小就有多小,這是因為小雜魚吸食不動餌團,又頻繁吸食、撞擊,如果子線略緊繃,那就會出現頻繁的小頓口,大約二分之一目左右,經驗不足的釣友,會主動抓口,當魚鈎上的餌團霧化的差不多,或者鈎尖露出時,就很容易錨中魚鳍或者魚身,這個時候,我們隻要将餌團體積減少,試試隻包裹鈎尖,那麼馬上就會有正口、死口出現。
【原因三】子線太粗、太長,影響魚的吃口訊号
以前的說法,叫做子線擋口,這個觀點現在很難說對或者不對,但是子線過粗,确實影響魚在吃口時的訊号;說起來也好理解,當子線緊繃時,線徑越大,信号幹擾越強烈,線徑越細,信号幹擾越小,反饋漂訊就越靈敏;而魚在吃口時,魚鈎被吞咽進魚唇後,魚帶動鈎餌下沉、上浮的過程中,訊号傳導就會被較粗的線徑給過濾掉一部分,這是一種客觀的物理現象;
那麼子線太長,子線在水底是彎曲狀态,一旦魚将鈎餌吞咽到魚唇内,不管接下來做什麼動作,必須要先把子線拉緊繃,然後才能拖動浮漂,這個時候再提竿,空口是必然,錨魚,都已經算是好結果了;當然了,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錨中的都是小魚,那多半都是子線粗導緻,其實倒也不必處理,如果錨中的大魚,那多半都是子線過長,導緻抓口不及時導緻,隻要将子線長度适當縮短,就能有效改善錨魚的現象了。
結束語:
錨魚本身,其實并不是什麼大事,甚至相對于沒有、浮漂沒動作而言,錨魚至少說明有魚進窩,但是,錨魚對于魚來說,能嚴重的刺激魚的應激反應,會導緻中鈎魚在窩點内大幅度掙紮,如果錨中的是小雜魚,那動靜尚不算大,如果體型略大,錨中的魚劇烈掙紮之後,那這個窩子,在2~3小時内,基本上就算被廢掉了,這就比較糟糕了,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