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東營利津鹽窩最新消息

東營利津鹽窩最新消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0 20:10:28

大衆網·海報新聞 通訊員 聶梅 季凱強 東營報道

傳統農業村鎮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怎樣才能找準鄉村振興的“鑰匙”?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以畜牧養殖和蔬菜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鎮——鹽窩鎮,探尋當地鄉村振興的“密鑰”。

鹽窩鎮處于黃河灘口,因明、清時在此屯鹽而得名,後以畜牧養殖和蔬菜種植為主,逐步發展為“中國肉羊育肥基地”“山東肉羊産業第一大鎮”、全省葉菜類蔬菜生産基地。近年來,鹽窩鎮立足當地實際,依靠資源禀賦,做大做強特色産業,深挖本地特色文化,通過示範項目打造,打通産業鍊條、推動三産融合發展,繪制着鹽窩鄉村振興新藍圖。

東營利津鹽窩最新消息(東營市利津縣鹽窩)1

特色“強”起來

“我的羊圈規模在1000隻左右,每年出3批,我和老伴兩個人管理,一年收入在30多萬元。”2020年6月,鹽窩鎮後邢村村民尚凡國指着自家羊圈自豪地說。

後邢村是鹽窩鎮的肉羊養殖專業村,村中家家戶戶養羊,養殖規模“小的在幾百隻,大的達到萬餘隻”,肉羊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緻富增收的主導産業。鹽窩鎮至今已有20多年的肉羊養殖發展曆史,目前,全鎮肉羊養殖戶1300餘戶,肉羊存欄量達80萬隻,年出欄量突破200萬隻。全鎮從事肉羊養殖、購銷、運輸、屠宰加工和獸藥、飼料經營的群衆達到1.8萬人,産值達25億元,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局面。

但龐大産業的背後也隐藏着危機。市場競争日趨激烈,産業層次低,自主繁育能力不足,産業鍊條不健全,加工企業規模小,生産經營方式落後等問題如一條條繩索縛住了鹽窩鎮肉羊養殖産業前行的腳步。“鹽窩鎮肉羊産業可以說有量的優勢,但更有質的短闆,産業發展急需提檔升級,讓特色産業做優做強。”鹽窩鎮黨委書記張向陽一語道破關鍵。

為推動特色産業規模化、标準化、科學化發展,鹽窩鎮高标準謀劃建設了肉羊标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示範基地内,一輛輛羊苗運輸車整齊地排成一列,等待工人們将羊苗卸下。“這運來的400多隻羊苗是我們基地内進駐的第一批羊,之後幾天内會陸續進駐5000餘隻,大約2個月内一期建設的150棟羊舍将全部投用,到時整個肉羊基地内将出現15萬隻羊進行集中喂養的壯觀景象。”鹽窩鎮畜牧辦主任吳星華告訴記者。

據介紹,鹽窩鎮肉羊标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項目總投資3.6億元,規劃占地4200畝,項目按照“一帶、兩心、五區”總體發展布局,規劃建設基礎母羊繁育區、标準化肉羊育肥區、5G智慧綜合管理服務中心、綜合交易中心等設施。項目于2019年8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20年12月完工,其中項目一期于6月初正式投用。項目建成後将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養殖基地,肉羊存欄量可達40萬隻,年出欄量突破100萬隻,實現肉羊良種化、養殖标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态化的産業發展新标準。

“當前,一個養殖戶想啟動養殖項目,僅養殖棚的建設投資就要60餘萬元,基地投入使用後,養殖戶以每年3萬元的标準,租賃使用羊舍。成本降低的同時,也解決了傳統養殖模式存在的散、亂、污等問題。同時,通過示範引領,将帶動全鎮的肉羊養殖規範化、标準化,補齊産業‘短闆’,破除産業‘枷鎖’。”吳星華說。

東營利津鹽窩最新消息(東營市利津縣鹽窩)2

産業“融”起來

6月3日,黃河口灘羊産業園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暨第二屆中國羊産業黃河口灘羊發展論壇在鹽窩鎮舉行,儀式上,總投資13.6億元的6個肉羊産業鍊項目集中開工。

延伸産業鍊,提升價值鍊,推動産業融合,是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鹽窩鎮立足産業實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

成立于2017年的山東嵘達生物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生物有機肥銷往全國各地,而所用的原料正是當地的羊糞。“當前,公司年處理羊糞28萬噸左右,外加年儲藏10餘萬噸,共利用全鎮羊糞總量的60%左右。羊糞以前是養殖戶出錢請人清理,現在是有專業隊伍上門付錢收購。”6月7日,公司董事長朱愛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有機肥産業的帶動下,不僅讓肉羊養殖産業鍊最末端的“羊糞”變廢為寶,還帶動形成了當地的運輸産業,“全鎮有280餘人從事羊糞的收購運輸,人均年收入達到六七萬元。”

正是以“補鍊、延鍊、強鍊”為目标,鹽窩鎮以肉羊标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為核心,引進建設了16萬噸/年牛羊飼料生産加工、50萬噸/年生物有機肥生産及冷鍊物流一體化、污水處理廠等一大批産業鍊項目。“我們的目标是全力打造‘黃河口(鹽窩)灘羊’品牌,實現‘飼料加工—基礎母羊繁育—肉羊養殖—廢棄物處理—屠宰深加工—冷鍊配送’的全産業鍊、一體化融合發展,着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齊備、鍊條完整的肉羊産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張向陽說。

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還有鹽窩鎮的另一大支柱産業——蔬菜種植業。作為全省葉菜類蔬菜生産基地,鹽窩鎮建有北嶺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是農業農村部定點蔬菜市場,蔬菜日交易量可達到1000餘噸。但長期以來,種植規模小、檔次低、品牌效應不明顯等問題,成為當地産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攔路虎”。

面對市場競争的壓力和産業升級的要求,鹽窩鎮以推動産業融合發展為導向,發展産業高端、産品優質、生态循環的現代化農業,七龍河田園綜合體項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走進七龍河田園綜合體智能溫室大棚中,農技員郭振軍正操縱水肥一體機對整個溫室的農作物進行滴灌施肥,不遠處的一排排瓜架上,挂着不少已成熟的西紅柿、甜瓜、西瓜等。“智能溫室大棚是鹽窩鎮投資700餘萬元建設的高标準溫室大棚,頂部在覆膜的基礎上加裝玻璃進行保溫,安裝了14個水簾和風機,在溫度和濕度方面實現精準控制,通過有土栽培、基質栽培、噴霧栽培等多種形式,實現了7種高端果蔬的規模種植。”郭振軍介紹說。

除了兩個占地一萬平米的智能溫室大棚,通過集中流轉土地6000餘畝打造的七龍河田園綜合體項目,還建設有多個高溫、低溫大棚,種植了3000多畝稻田,1000多畝大豆,400多畝蓮藕,并配套建設了水上樂園、戶外拓展中心等娛樂項目,集農業觀光、鮮果采摘、休閑娛樂等為一體,實現了傳統農業向三産融合的轉型升級,推動了傳統産業的效益增值。同時,土地流轉的村民,按照“土地 現金”相結合的入股方式,實現了“土地流轉費 股份分紅 務工費用”三份收入,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為實現全鎮蔬菜産業鍊配套升級,鹽窩鎮打造了“前延後伸”“首尾相連”的農業産業鍊條,一批以多業态打造、多要素集聚的農業産業示範項目拔地而起:可輻射1.8萬畝北嶺蔬菜主産區的高标準農産品質量監測站已建成投用、投資88萬元的蔬菜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已開工建設……一個個項目與工程的落地讓鹽窩鎮農業生産經營智慧化、标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高,一個深層次、寬領域、新業态的現代農業産業融合發展格局正逐步成形。

東營利津鹽窩最新消息(東營市利津縣鹽窩)3

文化“活”起來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地處黃河灘口的鹽窩鎮能工巧匠聚集,工藝文化豐富多彩,“鼓搗笤帚喬家莊”“不透氣的鮑王莊”“甜麼啦嗦的黃家莊”“丁零當啷的十六戶”“擔在鍋沿上的楊柳坡”“噼裡啪啦裡八莊”……一句句民間俗語,正是對鹽窩鎮老技藝、老傳統的形象描述。為了讓這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的特色文化“活”起來,鹽窩鎮不斷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示範項目,以特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在鹽窩鎮,有一條存在了600餘年的“十裡長巷”,沿着巷子的一個個村莊,在曆史傳承中,形成了南嶺豆腐、北嶺丸子、民間剪紙、老揚琴、樣闆戲等多種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來到南嶺村時,53歲的李秀茹正和她的隊友們以老揚琴的表演方式演唱《秦雪梅觀花》,不時有村民從四處趕過來觀看,原汁原味的“農家戲”赢得了陣陣掌聲。

“年輕的時候,常常被請去進行婚禮表演等,現在都不需要這種表演了。幸好有了現在的項目,才讓我們有了表演的機會。”李秀茹說的項目,是鹽窩鎮投資1200萬元實施的“老街長巷”暨“非遺文化傳承一條街”建設項目。這個項目将老街保護和文化傳承合二為一,依托鹽窩鎮厚重獨特的曆史文化底蘊,對“十裡長巷”進行改造,以政府引導、吸引社會投資、村集體以房屋入股的運作模式,将老手工、老技藝、老作坊等非遺文化沿街落戶,發揚傳承傳統技藝,打造老街文化品牌。

“打造老街文化,我們‘返古’不‘造古’。”鹽窩鎮宣傳委員張培鋒舉例說,為了展示真正的黃河灘區婚俗文化,他們專門請來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前來觀看節目排練,為節目“挑刺”“打假”。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村裡的幾位木匠正在對幾家民房進行改造,“這是村裡統一租賃的,會改造成非遺作坊、非遺文化展館、非遺文化創作展示區等,門窗全部收購自附近村民手中,用的都是榫卯結構等老工藝。”張培鋒說。

除了求“真”,“老街長巷”的打造,還特别注重求“實”求“慢”。“項目的建設初衷就是要原汁原味展現黃河岸邊的生活,聽着農家戲、吃着農家飯、玩着兒時地遊戲……項目本着成熟一家落戶一家的原則推進。”張培鋒介紹說,同時,通過“老街長巷”的示範效應,鹽窩鎮緻力于将鄉村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挖潛“一村一品”特色,開展針對性的策劃服務,讓特色鄉村文化激發鄉村發展的内生動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