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服裝便裝? 京劇經過一二百年的演進和發展,種類很豐富,下面介紹一些主要的品種京劇的服裝大緻可以分成六大類:第一類是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第二類是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第三類是铠甲類第四類是盔帽類第五類是靴鞋類第六類是附屬于服裝範疇的,輔助性的、裝飾性的東西,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京劇服裝便裝?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京劇經過一二百年的演進和發展,種類很豐富,下面介紹一些主要的品種。京劇的服裝大緻可以分成六大類:第一類是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第二類是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第三類是铠甲類。第四類是盔帽類。第五類是靴鞋類。第六類是附屬于服裝範疇的,輔助性的、裝飾性的東西。
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铠甲,在京劇舞台上有專用名詞,叫做靠。演員穿上這身铠甲,也有個專用名稱,叫作披靠,或叫紮靠,就是把铠甲披在身上或系在身上,生活中的铠甲一般是用皮革或鐵葉子做成的。每副鐵甲大約有四、五十斤重,穿在身上沉重冰涼。看到它,使人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走起路來也是希裡嘩啦作響。在舞台上的靠,就完全不是那樣了。靠是一種美化了的舞蹈服裝。靠分成前後兩扇披在身上。肚子處,是一塊比腰圍要寬,長方形的,叫靠肚子。靠肚子一般繡有凸出來的虎頭,現在有的經過改良也有例外。靠肚下邊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魚”。在大腿的兩側,系有兩片長方形繡有魚鱗圖案的甲葉子,名為下甲,或靠腿。演員經常把兩片下甲提起來,進行一些舞蹈動作。靠的兩個袖口是收緊的瘦袖。兩個肩膀頭上繡成蝴蝶翅膀形的,也有繡虎頭的,名為護肩。脖子上一般圍有一塊護領,上面繡着雲頭,有個俗名,叫三尖。實際上應該叫作“苫肩”,是遮蓋住肩膀的意思,三尖是苫肩的訛音。靠是用各種顔色的素緞子制作的。在素緞上用金、銀、彩線繡滿了鱗,甲,看上去輝煌奪目。外國朋友對我們的靠非常欣賞。它不僅是戲曲服裝,而且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靠,一般可分以下幾種: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叫作大靠。在靠背的背後綁着一個皮鞘,皮鞘裡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這種帶靠旗的靠叫作大靠,或叫作硬靠。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襯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别顯得威武、勇猛。如果舞台上站着四名或八名披着大靠的武将,每個人都張着胳膊把下邊兩片下甲提溜起來,昂首挺胸、威風凜凜,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有千軍萬馬之勢了。這就是京劇服裝所起的特殊作用。靠的形狀采取這樣的設計,主要為的是渲染氣氛,便于舞蹈。
靠旗是插在背後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護背旗。旗上有用各種彩線繡的龍紋。每面旗上附有一條彩色飄帶。動作時,旗子連同飄帶飛揚招展,潇灑優美。靠旗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很難想象穿着鐵葉子做的铠甲,背後插着四面靠旗,那樣怎麼能夠進行戰鬥呢?有人認為靠旗是從古代傳令旗變化而來的,這隻不過是一種猜想,沒有任何根據。在舞台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四面旗子與發号施令沒有任何聯系。而且令旗隻有一面,怎麼發展也不會發展成四面。再說靠旗是插在背後,不是插在脖子裡,也不能随時拔下來。因此,靠旗隻是一種裝飾性的舞蹈工具,是為了渲染武将的威風,顯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時的動态美,以此來幫助塑造人物的一種專用舞蹈工具。後來,由于一些京劇表演藝術家運用靠旗設計了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把靠旗從一般的舞蹈服裝裝飾又發展了一步,變成了高難度技巧的一種輔助工具。比如,雲南的表演藝術家關肅霜,在打出手的時候,就運用靠旗杆的彈力,把對方的兵器彈回去。我們知道,通常打出手用手、用腳、用腿來進行一些動作。可是,關肅霜卻利用靠旗杆的彈力來進行表演,這就加強了緊張、驚險的效果。又如,天津表演藝術家厲慧良,他在《金沙灘》這出戲中的一次下場以前,就把兵器——鞭,抛在半空中,然後,一轉身恰好鞭就落在四面靠旗的夾縫裡邊,同時顯示一個很威武的亮相。構成了一個很優美、予人以很精确感覺的造型。
第二種是軟靠。軟靠背後不插靠旗。例如《群英會》裡的黃蓋,《碰碑》裡的楊繼業,穿的都是軟靠。因為他們都是老将,年老力衰。雖然也頂盔貫甲,但就不再用靠旗來渲染他們勇猛的神态了。又如《走麥城》,關羽手下的武将全穿軟靠,這樣處理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因為關羽的扮相很特别,他不穿大靠,若他手下的将官穿大靠,就會把主将關羽的威風蓋下去。其二是這出戲的末尾,關羽手下的将官是全軍覆沒的。因此,一開始在服裝上,就給予暗示。在京劇裡,結合着劇情和人物來選擇服裝,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處理手法。
第三種是改良靠。是比較晚出的經過改良的一種服裝。改良靠的樣式跟軟靠相似,隻是腰身既緊又瘦,幾乎就像用腰帶系在身上。這樣在開打時,顯得輕便靈活一些。有的在改良靠上不繡什麼鱗甲,隻繡上一些花紋或鑲上一些鍍鎳的金屬凸片或看着晶光閃亮,像圓釘子形的裝飾品。
前面介紹的大靠、軟靠和改良靠,都是男性角色穿的。
另外,還有女靠。女靠也分三種:硬靠、軟靠、改良靠。女靠的上身跟男靠的形式差不多。下身就比較複雜了,都綴着五色繡花的飄帶。同時,在靠裡面襯着裙子,有的在開打激烈的時候,裡面也不襯裙子。穿大靠的女角色如《樊江關》的樊梨花,《天門陣》、《穆柯寨》、《戰洪州》等戲中的穆桂英都是紮大靠的。《樊江關》裡的另外一個角色薛金蓮則是穿軟靠,也有的角色穿改良靠。上面這兩個角色都是旦角,而且同屬花衫。一個穿大靠表示是元帥,一個穿軟靠或改良靠,表示是一般将領,兩人有所區别,因此穿着也各異。
靠的顔色和蟒一樣,也是十分複雜的。在一般劇團裡有這麼一句話:“十蟒”、“十靠”,這就是說有10種顔色的蟒,有10種顔色的靠。在一般設備比較完備齊全的劇團裡,都備有十蟒、十靠。以近代來說,甚至比十蟒、十靠還多一些,那就更完備了。一般能夠備全十蟒、十靠的,就相當不錯了。穿什麼顔色的靠,與角色的扮相、臉譜、身分、年齡、性格都有一定的聯系。有的是根據年齡和性格的,比如扮演年齡較輕,英武俊秀的一些武将,像周瑜、呂布、趙雲、馬超等這樣角色都穿白靠。還有的是一些智勇雙全,清秀潇灑的儒将,像嶽飛、楊延昭、伍子胥等也都穿白靠。還有一些特别要突出表現角色的年輕,表示他風流倜傥而穿粉紅色靠的角色,如《銀空山》的高思繼。有的戲裡周瑜、呂布也穿粉靠。按照人物的臉色,即臉譜的顔色來穿相同顔色的靠,也有不少。像黑臉的張飛、牛臯、焦贊、項羽等人物都穿黑靠;藍臉的或主色是藍色的如夏侯淵,就穿藍靠;紫臉的魏延,則穿紫靠。按照演義小說秦瓊的臉是發黃的,因此他穿的靠就是杏黃色的。然而,關羽算是典型的紅臉了,可他卻穿綠靠。這是因為綠色靠象征着威武、剛毅。因為紅臉的關羽穿綠靠或綠蟒,所以許多紅臉的角色,如《收關勝》裡的關勝、《鐵籠山》裡的姜維、《伐子都》裡的穎考叔,都穿綠靠,還有《挑華車》裡的高寵,因為他的性格勇猛絕倫,剛毅不屈,最後英勇犧牲,所以也穿綠靠。也有高寵穿藍靠的,這是一種變格。穿紅靠的,大都是有身分,有威望,或者是忠義正直的一些大将,像《戰太平》裡的花雲,《将相和》裡的廉頗等。還有一種是很特别的情況,人物姓什麼,就穿什麼顔色的靠,例如黃忠姓黃;還有的是按照國号,例如金朝的兀術,俗稱金冗術,因金子是黃色的,所以他們都穿黃靠。當然,這種黃靠是深黃色,杏黃色的。這種把姓氏、國号和靠色或蟒色聯系起來的穿法,顯然沒有什麼性格上的意義了。當然,以上這些穿法基本上是由于習慣或按當時的設計沿襲下來的,并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規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