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雞古代雅稱

雞古代雅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9:57:31

雞古代雅稱?在人類飼養的家禽中,數量最多、最為普遍的就是雞了古人對雞的推崇在民間風俗中得到充分體現三國魏董峤在《問禮俗》中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類似的說法也見于南北朝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将雞日排在正月第一周的首位可見對其重視程度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雞古代雅稱?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雞古代雅稱(雞文武)1

雞古代雅稱

在人類飼養的家禽中,數量最多、最為普遍的就是雞了。古人對雞的推崇在民間風俗中得到充分體現。三國魏董峤在《問禮俗》中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類似的說法也見于南北朝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将雞日排在正月第一周的首位。可見對其重視程度了。

在十二生肖中,雞是唯一的禽類。

雞何以獲此殊榮?這固然與雞對人類的奉獻有關:雞肉、雞蛋可供食用,且味道鮮美,雄雞可以報曉。但古人更看重的還是雞有五德,即《韓詩外傳》所說的:“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當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對雞之德,詩人多有吟詠。唐代詩聖杜甫有一首《雞》詩贊道:“紀德名标五,初鳴度必三。”唐代李頻在《府試風雨聞雞》一詩中歎曰:“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在暗常生覺,臨晨即自鳴。”宋代陸遊亦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峨峨赤帻先群輩,喔喔長鳴益四郊。”(《贈老雞》)。明代唐寅(唐伯虎)有一首《畫雞》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白色雄雞優美高潔的品格:“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自走将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人類養雞的曆史十分悠久,我國古籍中關于雞的記載也相當多: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雞栖于埘”、“雞栖于棱”等句;晉代陶潛在《歸田田居五首》其一中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句;宋代陸遊有“憐渠亦複解人意,來宿庭樹不待籠”句……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知家雞飼養早在兩千年前就開始了,《詩經》時的“埘”,就是就是雞窩,足以證明這一點;但雞畢竟原為野生動物,所以有時還改不了上樹的習慣。

在古代,民間養雞,宮廷中也養,《周禮》中注明當時有一種被稱為“雞人”的報曉之官,專門掌管“雞牲”。唐代陳鴻《東城老父傳》載:“玄宗在官邱時,樂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于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馬擾教飼之。”看起來這位風流皇帝養雞不過是為了鬥雞玩樂而已。

鬥雞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我國及亞洲各國很早就流行了。泰國人對鬥雞最為熱心,每當農閑時農村都隆重地舉行。鬥雞是在五彩缤紛的舞台上進行,四周插上鮮花,台下坐滿觀戰與助威者,十分熱鬧。有趣的是,西方國家也早有鬥雞之風,且在公元前500多年前古希臘時期便已興起。

據傳說,希臘泰米斯托克利将軍在同波斯軍作戰時,有一次在行軍途中看到兩隻公雞鬥架,場面激烈。為鼓舞鬥志,他召集部下觀看。希臘人觀後土氣大增,赢得了那次戰鬥的勝利。為紀念這次勝利,此後希臘每年都舉行一次鬥雞活動,漸漸形成習俗,并傳到地中海沿岸各國。看來西方人也很崇尚雞那“敵前敢鬥”的勇啊!

在雲南農業大學博物館,内設雞文化博物館。這是我國南方第一個以雞為主題的文化博物館。

現當代的中國畫家,很多都喜愛畫雞。我個人認為,小寫意花鳥畫家王雪濤、蕭朗畫的雞最為傳神。我在深圳認識的一位來自山東的孫姓畫家,也擅長畫雞,頗受各界人士歡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