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青海玉樹缤紛秋景入畫來

青海玉樹缤紛秋景入畫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02:35:33

青海玉樹缤紛秋景入畫來(青海玉樹的那些花兒)1

圖為校長尼瑪(中)跟學生在一起。 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中新網西甯5月16日電 題:青海玉樹的“那些花兒”:千裡求學十年收獲“愛的教育”

作者 胡貴龍 潘雨潔 周瑞辰子

下午四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的操場上書聲朗朗,校長尼瑪正在辦公室和幾名教師代表談話,安排他們參加全州的教學經驗交流會。

“以前他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地震後跟學校一起遷到四川上學,”尼瑪指着高一的班主任公保多傑說,“現在他又回到母校教書,一晃已經十年了。”

2010年,玉樹發生“4.14”強烈地震,該校2000餘名師生整體轉移安置到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級中學,在不到三月内實現複課,之後的兩年在那裡學習、工作、生活。

“為了繼續中斷的學業,學生和教職工們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遷往千裡之外的四川。”彼時的尼瑪并未料到,這樣一次舉校南遷的無奈之舉,卻在日後為學校發展注入新活力,更讓剛剛親曆地震的孩子收獲“滿滿的關愛和成長”。

青海玉樹缤紛秋景入畫來(青海玉樹的那些花兒)2

圖為民族中學學生參加運動會。 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到四川之後,不僅教室裡有以前沒見過的白闆、投影儀,學生宿舍蚊帳、暖水瓶、床單、臉盆一應俱全,連跟随學校搬遷的教職工家屬,他們都替我們提前安頓好。”尼瑪說。

親曆過2008年“5.12”大地震,聚源中學遭遇過相似的困境,“他們把震後新建的現代化的學校完全交給我們,自己的學生卻分散到各處。”該校的義舉,尼瑪一直深懷感激。

“震前全校隻有兩個會用電腦打字的老師,”尼瑪回憶,在四川老師的幫助下,他們逐漸學會投影儀、電腦,一改過去僅靠課本、闆書的老方法,“學生們積極性高了,課堂效果更好。”

教學進度不能耽誤,但學校最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孩子們都是剛剛經曆過地震,年紀最小的隻有十二歲,過去之後很想家。”

為此,尼瑪請來四川高校的心理老師成立“心聯小屋”、課間組織學生集體跳“鍋莊”(一種藏族舞蹈),在藏曆新年到來時開展運沙袋、拉巴牛等傳統運動項目慶祝。

教務主任徐君君是學生們口中的“徐爸”:“學校經常開展生活衛生知識講座、撿拾垃圾彎腰行動,周末會帶孩子們去青城山、都江堰遊玩,寒暑假布置親情感恩作業等等。”

“以前,學生們五天上學,兩天在家,難以形成穩定、良好的環境氛圍。”物理老師彩娜覺得,在四川“新家”中,通過封閉式管理漸漸培養起生活、學習、衛生等行為習慣,實現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明顯改善了從前“5 2=0”的學習效果。

“在四川,接觸到先進的教育理念,”徐君君說,“從前隻知‘教書’,不懂‘育人’二字更重要。”

同民族中學類似,震後玉樹重災區的初中以上學生基本全部轉移到異地就讀。有了異地複課的成功經驗,玉樹州自2015年起推行“異地辦班”計劃,每年送出1000名學生去往内地繼續高中學業。

“送出去的孩子本身基礎好,加上外省的教育資源好,自然高考成績好。”近些年,受“異地辦班”沖擊,民族中學的升本率有所下降,但尼瑪保持樂觀,“從全州整體來看,孩子們的素質在提高,在外讀高中能讓見識變廣、思路更開闊。”

青海玉樹缤紛秋景入畫來(青海玉樹的那些花兒)3

圖為震後重建的民族中學航拍。 玉樹州民族中學供圖

在尼瑪看來,整體向好的背後,亦折射出農牧民教育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轉變。

“從前,牧民們都是‘向日葵’,放牧為生、靠天吃飯,生活節奏很慢,”尼瑪說,“如今,越來越多人相信,隻有知識才能真正改變貧困,很多家庭既要在縣城工作,也要返鄉放牧,平時比較忙,更傾向于把孩子全權托付給學校。”

俄金曲培從小在縣城讀書,初中畢業後考到遼甯省盤錦市高級中學繼續學業。“父母都是牧民,但特别支持我們上學。”他說,現在家裡年齡最小的弟弟青梅紮西也考到了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讀高中。

2019年,俄金曲培成為青海省民考民(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并用少數民族語言參加考試)文科高考狀元,目前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

十年前,還在上高一的公保多傑跟同學一起去往四川,畢業時他們将平時所寫的作文、詩歌和家書編輯成書,扉頁上寫道:“如果想要感恩,就用學習到的知識去回饋幫助過你的人。”

如今,看着跟當年的自己一樣大的學生,身為班主任的他經常在課餘時間拿出這本書跟大家分享:“生活中充滿愛與希望,即便經曆苦難,也有重見光明的一天。”(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