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沒讀大學但很成功的人有哪些

沒讀大學但很成功的人有哪些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8 05:37:12

沒讀大學但很成功的人有哪些(人到中年奔赴大學引發熱議)1

據媒體報道

●金華市中心醫院的護士陳岚考上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2022級博士研究生,成為了自己兒子的“學妹”。2021年,兒子童者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茶學專業。

●52歲的魯新林成為了武漢某高校的一名新生,引起轟動。

1

這是兩則讓許多人感佩的新聞。

網友們有羨慕的:有夢想,有行動,有勇氣!

有祝福的:矢志不渝,圓夢浙大,了不起的母子。

有深受鼓勵的: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

……

其實,像陳岚、魯新林這樣的中年人讀大學,近些年來并不是少數。比如2019年,52歲的楊小勇考上了貴州民族大學;2022年,重慶涪陵51歲的盧江容與女兒一起考上了研究生;廈門大學2022年碩博研究生新生中,70後有51人,4名60後……

相較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努力與成功更值得敬佩,因為需要付出的是比年輕學生更多的努力與汗水,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中年人的壓力來自家庭、工作等多方面,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心無旁骛學習的幾乎不太可能。有很多網友就非常感慨:我有兩個娃,一大一小,别說學習了,就連看書都沒時間。

在一片點贊聲中,也有網友質疑:這麼大年紀了,讀幾年書出來能發揮什麼作用?純粹是滿足自己,還占了年輕人的位,“是在浪費教育資源”。

面對指責,魯新林坦然相對,他說自己按照政策,憑本事考上的,怎麼能說是“浪費”呢?而且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也感染了身邊的很多人。“我們國家倡導終生學習。有些人退休了愛好釣魚、打麻将,我選擇到大學上學,兩者沒啥區别,都是個人愛好。”

其實,魯新林并不是第一個面臨這樣诘問的人,在他之前的大齡大學生,很多都曾受到過這樣的質疑。

那麼,對他們個人來說,付出這樣的辛苦與努力,是否值得?對國家來說,是否真的是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

沒有人願意“自讨苦吃”。特别是,那些新聞人物中的大多數人本可舒适度日。比如陳岚已經是主任護師,算得上事業圓滿;魯新林可享受退休生活。在旁人看來,高考、考研、讀博,對他們來說,完全是再吃一遍學習的苦。

那是什麼支撐他們如此努力?

他們幾乎每個人有一個年輕時便一直念念不忘的大學夢。就如陳岚所說,“高校成了我一直追逐的那道光,我非常憧憬大學生活”。

哪怕是抛開夢想不談,從學習本身來說,這些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人的求知欲,才是最本真的學習态度,也是最本質的學習意義。他們探索的不僅是知識,還探索着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相較來說,有不少年輕人的學習,更為功利。學什麼、怎麼學的背後,往往會考慮未來的就業、前途等等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學習的真谛。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那些質疑的人有着過于功利的教育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近些年,教育理念上确實是有些這樣的風氣,一些人學習的初衷就是為了達成某種物化的目的,比如就業、升職、加薪等等。于是自然便會對純粹的學習觀,産生懷疑和抵觸,總覺得“誰動了我的奶酪”。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正需要有更多的陳岚、魯新林,來充實大學校園,讓學習更純粹些。人不僅僅是物質财富的生産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創造者,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将“自我實現”放在了人類需求的最頂端,那些超齡大學生的行為,正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行動诠釋。

對于已經52歲的魯新林來說,學習肯定不同于年輕學子們,但知識将發揮出本質的光芒。

此外,工作了幾十年的人們,在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上,肯定會比從沒有走出過校門的學子們,更為深入和全面。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理論聯系實際”,他們的學習經驗,同樣可以作為年輕同學們的參考,甚至帶來适合一線工作的創新靈感。

3

過度功利化地看待教育,其實不僅存在于成人社會,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孩子也因此有了類似的想法和行動。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想過,或者感受到,在學習某項技能時,我們往往以考級來作為評判标準,特别是涉及藝術、體育項目時,考級幾乎成了唯一目的。

拿前幾年十分火爆的鋼琴考級熱來說,鋼琴等級簡直成了評獎、評優、擇校的“敲門磚”。于是一些家長們也不管孩子條件是否适合、是否喜歡,二話不說直接往家搬鋼琴。

不知道同學們被迫學琴的感受如何,但我們身邊一定有人因為不是發自内心地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學了很久的鋼琴,最終卻隻會彈考級的曲子而已,因為根本不會有自我學習的動力。

舉個例子,許多同學愛唱歌,喜歡跟着當下流行的曲子哼哼,比如今年火爆校園的《孤勇者》,但是你們會一邊唱歌一邊在乎考了聲樂幾級嗎?想來不會,大家更在乎的是,音樂能帶來愉悅的感受。

考級本身其實沒有什麼問題,隻是當人們把它當成功利的事時,它便有了問題。

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類似的事情一旦變多了,最終導緻的便是教育的變味和偏差。

很多同學喜歡看名人訪談節目或者名人自傳,你會發現,他們往往會談到自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讀大學時有多努力,會談到那時的大學校園人人覺得學習時間不夠用。

因為那時的國家,急于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那時的大學生,渴求知識。但這些年,我們卻會看到大學勸退學生的新聞,這些學生或因為打遊戲曠課,或因為成績不過關等等原因,導緻沒法讀完大學。去年和今年,連續有上海交大、雲南師範大學等勸退多名本科生、研究生的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可能将“考上大學”作為了人生目标,還可能受家長的影響,于是便有了“考上大學想怎麼玩便怎麼玩”的思想。

如果我們看到大學教育的本質,看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意義,我們就會覺得,真正珍惜學習機會的人,才是最應該享受高校教育資源的人。

4

再看現實的支持。

在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視角下,我們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系統正在發生着改變。

2001年,當國家放寬高考“未婚、年齡不超過25歲”的限制,便意味着我們國家的高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已經從最初的批量培養人才,開始進入按需培養個性化、差異化人才的階段。20多年過去,不但本科生的招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變,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過60%,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也達到了14.4%。

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然。當初級教育普及,高校教育資源漸漸寬裕之後,進一步提高全民素質成為必然。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将9年義務教育延至12年。這就是全民教育底線的上移,越來越多超齡大學生也将會随之出現。

以前,我們會感歎有些國家許多老年人讀大學、讀研究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而如今,這樣的現象也開始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國家富強起來、生活富裕起來的标志之一。

試想,當溫飽還成問題,教育資源都緊缺時,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所以,毋庸置疑大齡大學生們,相反我們應該歡呼這樣的現象,因為那意味着,人人接受高層次教育越來越成為可能。

(原标題《有夢想 就行動》。編輯 章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