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姓是中國第二十六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蘇、安徽。當今許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6%,總人口大約有881萬。
得姓始祖許由,字道開,号武仲,是堯舜時期高士賢人。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之下,自己農耕而食。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颍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許由死後被葬于箕山之巅,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後人稱為許由山。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尊為許姓始祖。
遊線一:河南省登封市箕山(發源地)——河南省許昌市(發源地)
(一)河南省登封市箕山許姓發源地之一——許姓始祖隐居地
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金店鄉,距登封市區中心15公裡,是許姓始祖許由當年的隐居地,所以又叫“許由山”。據晉皇甫谧《高士傳》等文獻記載:許由字仲武,陽城槐裡(今登封市)人,他既是古代一位淡泊名利的高士,又是以許為姓的部落首領。傳說中堯舜皆拜他為師,堯曾決定把帝位讓與他。他推辭不受,隐于箕山。堯又到箕山三次拜請他出任九州長。許南厭惡此話,到河邊洗耳。
他死後葬于箕山,堯就其墓冢封許由為箕山公神。至今許由山上還保留有傳說中的許由洗耳泉、許由廟、許由冢、許由隐居處、許田祠、飲牛坑、拴牛橛等遺迹。許由山與古陽城隔河相望,颍河從山中穿澗而過,北而山坡枝葉茂密,林蔭濃厚,兩崖石壁如劍,石洞陰潤整潔,芳草苔蔓如毯,溪水淙淙似琴,為中嶽嵩山風景名勝遊覽區重要旅遊勝地。目前,這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海外同胞,慕名而來尋根拜祖、觀光旅遊。
交通參考:登封市公安局門旁搭乘到東金店的專線車.車票5元,再轉車到箕山下即可,票價3元,或者從登封打車(面的)到箕山,需60—80元。
(二)河南省許昌市許姓發源地之一——西周時許國國都所在地
位于許昌市張潘鎮古城村東南不足1公裡外的張潘故城,是西周時許國國都所在地,也是許姓的發源地之一。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于此;曹魏時為五都之一,盛極一時,後在南北朝時毀于戰火。現存遺址,仍依稀可見。
交通參考:許昌火車站搭乘出租車到張潘路口下車車費6元。再轉乘中巴車到張潘故城下車即可,車費3元,車程1個小時。
遊線二:安徽省黃山市(唐模村)——浙江省東陽市(許氏宗祠)
(一)安徽省黃山市唐模村——許氏村落
唐模原以汪姓居多,1087年,有許氏兄弟投奔到唐模汪姓親戚家,并在這繁衍生息成為與汪姓并立的望族。村内的檀幹園,相傳是村裡的一位許氏商人為實現老母想遊西湖之願,在村中斥巨資依山而建,俗稱“小西湖”。唐模村口的“同胞翰林坊”是為旌表村内許家兄弟同時考中翰林而建。此坊為全國罕見,四柱二間,高達16米,三間開闊9.6米,4個石獅,4個石鼓,飾以禽、魚、鳥、獸花紋圖案和古人物圖像,雕琢精緻,形象逼真,巧奪天工。石坊内還有宋明清名家刻石18塊。
(二)浙江省東陽市許氏宗祠
位于南馬鎮繞山村的許氏祠堂建于清朝初年,祠堂裡,有一根非同一般的梁柱,上面雕着一幅栩栩如生的四獅戲球圖。據說圖中左右兩邊的雄、雌木獅每20年就會變顔色,當左邊的變成灰黃色,右邊的就會由灰黃轉回暗黑。村裡一些有意或無意觀察的老人都将親眼所見作了忠實的記錄。據史載,曾有一群國民黨的散兵遊勇将這根柱子捆起來焚燒,可棟柱不但分毫未損,甚至連焦痕都沒有。堪稱千古奇聞。村中老人還說,這座許氏祠堂從不曾打掃過,但祠堂中的梁、柱上卻不見一絲灰塵,沒有蛛網,木料幾乎光潔如新。而與之毗鄰的許氏别廟,建成年代相仿,卻灰塵蒙面,蟲蟻泛濫。近些年,村中曾有人在祠堂中做木工活,據說盡管當時木屑滿屋飛舞,卻不能在楹梁上落腳。這在當地已經成為一個傳奇。
交通參考:東陽汽車站每天中午12:05有一趟車發往繞山村,車票5元。另外東陽汽車東站有很多班車開往南馬鎮,20分鐘一趟,票價4元。順道遊:位于南馬鎮正北25公裡處的吳甯鎮的東陽盧宅。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絡策劃人、IT培訓師、網絡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于網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于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義,并成為我國網民對網絡真正了解的一個标志,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曆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餘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餘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