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普惠的悲憫情懷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義就是“愛人”。“仁者愛人”強調的是待人的态度與準則。
[内涵解讀]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點是“愛人”,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諸如“孝弟、謹信、愛衆、親仁、忠恕、博施濟衆、體諒人而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視人、關心弱者、珍愛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2.“仁愛”和“兼愛”
孔子的“仁愛”是建立在“禮”的基礎上的,也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實現“仁愛”。墨子的“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顯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裡,是難以實現的。
3.孔子的“仁愛觀”(《〈論語〉選讀》“課文解讀”第1題)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的,即保證國家穩定、百姓安生。而具體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動中。如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看到了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貢獻;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指責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有“反坫”(坫土築的平台)、樹“塞門”(相當于屏風、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愛是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這是他實踐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其他人。在這裡孔子并沒有否定個人的利益,隻是強調一定要由自己的難處或願望想到别人的難處或願望,并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忠恕”之道。
5.孔子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的區别(《〈論語〉選讀》“課文解讀”第2題)
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孔子的仁愛是以尊尊親親為基礎的有等級差别的愛;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别的普遍之愛,這就破壞了嚴格區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
[相關成語]
1.一以貫之: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
2.博施濟衆:廣泛地救濟困苦的人。形容人廣施恩惠,使人們免于患難。
3.立人達人:幫助人建立功業地位。
4.能近取譬:能夠就近拿自己作例子來比方别人。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來作譬喻。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别人。
6.安老懷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歸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7.一匡天下:糾正混亂局面,使天下納入正軌。引申為統一天下。
8.被發左衽:指像少數民族那樣處于落後狀态。也指淪為夷狄。
[論語摘譯]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做子弟的年輕人,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長,做事一絲不苟,說話言而有信,博愛民衆,親近仁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曾子說:“先生的學說,不過忠恕二字罷了。”
3.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給老百姓以好處,并且能周濟大衆,怎麼樣?可以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達到了聖的境界了吧!堯舜對此恐怕都感到為難呢!所謂仁,是說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類推别人,可以說是實踐仁的方法了。”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孔子說:“對老者,使他們安逸;對朋友,信任他們;對年輕人,關心他們。”
5.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
6.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師冕來見孔子,走到了台階前,孔子便說:“這是台階。”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說:“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訴他說:“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
師冕告辭出去。子張問道:“這是同盲樂師講話的規矩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協助盲樂師的規矩。”
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隻用魚竿釣魚,而不用綱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但不射栖宿中的鳥。
8.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孔子在遭遇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下列各項是對孔子“仁者愛人”内涵的具體解讀,請将前面“論語摘譯”中與選項有關聯的原文段落序号或原句填入對應項後括号内。
A.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原句: )
B.孔子認為:要做到“仁”的方法就是能推己及人。(原句: )
C.能使老人安逸,讓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愛是施行“仁”的理想效果。( )
D.能施恩于百姓,周濟大衆,是“仁”的最高境界。(原句: )
E.孔子對弱者充滿了同情和關心,這是他“仁者愛人”思想的生動體現。( )
參考答案:A項,入則孝,出則弟;B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C項,4;D項,博施于民而能濟衆;E項,6、8。
[即時體驗]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注] ①賢賢易色:尊重賢德之人,不以貌取人。
(1)“出則弟”中的“弟”,意思是 。“學文”指的是學習 。
(2)對于“學”和“行”的論述,孔子和子夏有何異同?
答:
參考答案:(1)敬愛兄長 文化典籍
(2)孔子和子夏對于“學”和“行”都強調了“行”的重要性,認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言而有信等是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孔子主張“先行後學”,子夏主張“行學合一”。
參考譯文:
孔子說:“做子弟的年輕人,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長,做事一絲不苟,說話言而有信,博愛民衆,親近仁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論語·學而》)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論語·學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