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抓住時機教育孩子

抓住時機教育孩子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0 11:57:19

抓住時機教育孩子(千萬要抓住孩子教育的關鍵期)1

所謂教育的“關鍵期”(也叫關鍵年齡、最佳年齡、臨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成效最大。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某種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有時不隻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

經過多次實驗,洛倫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動物早期的發育過程中,動物的某一反應或某一組反應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容易獲得。如果錯過這一時期或階段,就不容易再出現這樣好的“時機”。這個關鍵的“時機”稱為“關鍵期”。

當把動物實驗引申到早期兒童發展教育研究中時,現代科學家發現,人的智力、能力、習慣的發展,“關鍵期”同樣存在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也把它稱為“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學習某種行為。

真實的案例

“狼孩”卡瑪拉姐妹在狼的撫養下長大,被帶回到人類社會時,姐姐約8歲,妹妹約1歲半。科學家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讓她們改掉狼的生活習性。妹妹雖然在兩個月後說出了“不”字,但一年後就死去了。姐姐經過3年的培訓才能用腳走路,直到17歲時死去,智商也隻有3歲半孩子的水平,隻能講45個單詞。

日本士兵橫井莊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迷失在東南亞大森林,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完全遺忘了人的一切習慣和語言。但是,獲救後僅僅通過28天的訓練,他就恢複了人的習慣,重新适應了人類的生活。

這兩個案例從兩個方面說明了關鍵期的重要性。前者表明,在關鍵期,一個人正常的發展一旦受阻,将會對其以後的發展産生障礙,這種障礙有時是很難甚至不可彌補的;後者則表明,隻要不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日後的發展即使出現障礙,也會很快克服困難并恢複正常。總的來說,成長的關鍵期,會對人一生的發展産生影響。

1935年,奧地利生态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洛倫茲發現,小鵝孵出後的一兩天内,願意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如果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見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鵝孵出的一兩天内将其與母鵝或人隔開,那麼再過一兩天,無論母鵝或人與小鵝怎麼接觸,小鵝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經過多次實驗,洛倫茲把小鵝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内容形成的反應叫“印刻現象”,即發展某種能力的關鍵時期。

現代科學家研究人的智力、能力、習慣時,發現也有發展的關鍵期。印度狼孩卡瑪拉(女)1920年被人從狼窩中發現時8歲,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無論脾氣和秉性,還是生活習慣都和狼一樣了。她不會行走,隻會爬,白天潛伏,夜間活動;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會發人聲;隻吃生肉,而且不會用手去拿,必須扔地上用嘴叼起來吃。人們努力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她恢複“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學會站立,6年多學會走幾步路,4年内才學會6個單詞,直到1929年臨死時(17歲),她的智力、能力才達到兩、三歲孩子的水平。人們雖然對她實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應該具備的習慣卻始終沒有能很好養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錯過了“關鍵期”。

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丹尼士曾經做了一項慘無人道的實驗。他從孤兒院挑選了一批新生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生活,隻給他們吃住,讓他們與世隔絕。這些嬰兒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嬰兒完全一樣,慢慢地機能逐漸退化,最後變得越來越癡呆。這些嬰兒長到一定年齡後,再把他們釋放出來,讓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雖然經過長時期的訓練和教育,但是絕大多數的孩子始終都沒能恢複人的基本特征,變得終生癡呆,隻有個别人學會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生活能力。

相反有個事例,1972年,人們在東南亞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迷失的日本士兵橫井莊一。他遠離人類,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了。可是當他獲救後,人們隻用了82天時間的訓練,就使他完全恢複了人的習慣,适應了人類的生活,一年後還結了婚。雖然他過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瑪拉多20年,但對他的教育和訓練卻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由此可見“關鍵期”的重要性。

養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有序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養成教育也應該是有序的。如果教育者不按照養成教育自身的系統來安排教育内容,就會使養成教育變得混亂。

如何實現序列化呢?

必須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易到難,由低入高,按照科學的序列計劃出具體的時間和内容,要做到橫向一體化、縱向序列化。關鴻羽認為,制定序列化方案的依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另一條是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和思想實際。

結合這些要求,我們認為六歲前的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具體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愛勞動的習慣、愛惜物品的習慣。

六歲至十六歲的孩子應注意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生活勤儉樸素的習慣、做事有計劃的習慣、自信的習慣、獨立性與堅持性的習慣、勇敢的習慣、自制的習慣、适應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

一些具體的關鍵期

國内外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有關研究表明:

●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的關鍵期;

●8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

●2歲半~3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

●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指數數和點數、按要求取物品及說出個數等);

●3歲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成視覺形象發展的關鍵期;

●3~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拉提琴3歲開始,彈鋼琴5歲開始);

●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3~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5歲至6歲是掌握詞彙的關鍵期;

●9歲至10歲是孩子行為由注重後果過渡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小學三、四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

●小學三、四年級,初二、高二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

●初中階段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關鍵期的出現是與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的,同一個關鍵期,有的孩子可能出現得早些,有的孩子可能會很晚,這是由人的個體性差異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生搬硬套。抓住關鍵期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迷信關鍵期,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引導,循序漸進。

三歲決定一生,養成教育也有關鍵期

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有關鍵期。古往今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思想家都認為習慣要從小培養。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表明,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時候是培養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幼兒期(3~6歲)、童年期(7~12歲)、少年期(13~16、17歲)都是重要的時期,幼兒期尤為關鍵。為什麼幼兒時期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呢?對此,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課題組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歸納起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生理上的原因

從生理上講,兒童的腦發展迅速,7歲時基本接近成人的腦重,大腦皮層結構也日趨複雜化。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逐漸完成,使得神經興奮的傳導更加精确迅速;5~6歲時兒童腦電波的發展出現一個明顯的加速時期,内抑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皮質對皮下的控制和調節作用逐漸增強。就是說,此時兒童腦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為其進行習慣培養提供了很好的生理物質基礎。

2. 心理上的原因

從心理上來講,進入幼兒期,兒童遊戲增多,身心發展迅速,生活範圍擴大,獨立性增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時初步産生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當兒童在生活中、遊戲中、社會交往中發生無數個第一次、無數個不知道如何辦時,教育者如何處理、如何說話,都會影響兒童行為習慣的形成。就好比在潔白的紙上抹下的第一筆,這些第一次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重要。

3. 現實的調查

現實的調查證明,良好的習慣帶來成功,不好的習慣導緻失敗。成功人士的好習慣和失敗人士的壞習慣,究其根源,大多數是來自小時候所受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态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适當基礎。”少年兒童時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抓住了這一黃金時期,孩子的發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又是什麼時候呢?

我們認為,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初中為輔助,關鍵之關鍵是小學一、二年級。它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關鍵時期。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鐵水,它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孩子長大了,就象冷卻了的鐵水變成了一塊鐵砣子,再改變可就困難了。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因此,養成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抓住“關鍵期”,對孩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以便為孩子日後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家長要重視以外,要做孩子思想工作,使他們懂得關鍵期的理論,要讓他們明白中小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之一,是奮發圖強、苦練本領的時期,切不可放任自己,也不可過分貪玩,贻誤了人生成長的黃金年齡。

(本文摘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來源: 新父母在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