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萬裡長城的建造圖

萬裡長城的建造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12:58:30

萬裡長城的建造圖?建築結構編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萬裡長城的建造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萬裡長城的建造圖(萬裡長城建築結構及實際長度)1

萬裡長城的建造圖

建築結構

編輯

長城并不隻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1]

牆身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辎重馬車并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内檐牆構成,内填泥土碎石。

城牆構造

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内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内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于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米,底部厚約6、7米,牆頂寬約4、5米。在城牆頂上,内側設宇牆,高1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1]

牆的結構内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裡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烽燧

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号,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别。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裡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

烽燧的建築早于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長城之上。烽燧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隻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裡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裡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關鍵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險處或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臨近的三個烽燧都在彼此的視野範圍内,以便于随時查看和傳遞消息。烽燧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隻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 [1]

城堡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幹戶所城和堡城,

萬裡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内側,間有設于牆外者。

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裡,衛城周長6—9裡,千戶所城周長4—5裡,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内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内位置适中、地勢平緩、便于屯墾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裡左右,城周1—3裡,磚包城垣,開1—2門,建甕城門。城内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裡,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41]

關城

天下雄關——嘉峪關

關城是萬裡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裡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1]

長城

長度

編輯

由于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甯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甯、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陝西、甯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曆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産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曆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