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百貨巨頭如何改變困境

百貨巨頭如何改變困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4 22:06:11

自2013 年起,百盛開始了轉型自救的征程。在加大餐飲面積“引流”、合作大衆點評“觸網”、入代理品牌“購物中心化”等轉型動作後,百盛又服下了與服裝集團合作這劑“猛藥”。

百貨巨頭如何改變困境(百貨業凜冬将至)1

  • 中房報記者 李克純 北京報道

面對一路下滑的業績和四處關店的壞消息,百盛一直在想辦法補救,如今它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8月10日,百盛商業集團(以下簡稱“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以下簡稱“衣戀”)達成協議,宣布共同投資1億元組建合資公司,聯手打造中國市場首間City Lifestyle Mall(城市生活廣場)。

自2013年起,百盛就開始了轉型自救的征程。在加大餐飲面積“引流”、合作大衆點評“觸網”、引入代理品牌“購物中心化”等轉型動作後,百盛又服下了與服裝集團合作這劑“猛藥”。

在百盛看來,和衣戀的合作不同以往,是“根本性變革”,但投資者卻對此不太買賬。在宣布和衣戀的合作之前,百盛的股價還保持在1.2港元以上,消息公布後,股價卻一路下跌創出新低,截至21日,股價跌至1.08港元。

“這說明投資者并不看好此次合作。無論衣戀還是City Lifestyle Mall,在國内都不是全新的概念,沒有獨特的吸引力,而且合作的模式并不能解決百盛關鍵的品牌和貨源問題。”資深零售專家丁浩洲告訴中國房地産報記者。

實際上,百盛面臨的困境也是國内百貨業的縮影。“現在國内的百貨業隻有兩條出路,要麼放棄,像萬達一樣斷臂割肉,要麼颠覆性變革,徹底解決供應鍊的問題。不要幻想少出錢或者不出錢找人合作充門面,妥協的中間道路走不通。”丁浩洲表示。

新意欠奉

據悉,這個“中國市場首間City Lifestyle Mall”将落地在上海市天山百盛百貨,原店全面重整之後,預計于今年年底重新開業。百盛表示,新店零售面積約4.57萬平方米,将引入衣戀旗下的服飾與餐飲品牌,以及百盛旗下的自營與代理品牌,亦會引入美國及歐洲的奢侈品牌。

百盛商業集團 CEO 張瑞雄稱:“此次百盛選擇與衣戀深化合作,通過開創一家具備獨特概念的 City Lifestyle Mall,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一次嶄新和獨特的消費體驗。”

據記者了解,此次百盛與衣戀的合作還打出了“城市奧特萊斯”的概念,将引入一些折扣業态。

“城市奧萊本來就是個僞命題。”丁浩洲指出,奧萊必須要品牌授權開店,而在城市裡面品牌不可能授權開獨立的折扣店面,因為會沖擊到旗艦店,“如果僅是衣戀本身的換季折扣,更達不到奧萊标準。”

從品牌影響力上看,衣戀雖然也收購了歐洲的一些小衆品牌,但本身在國内已經過度擴張,在上海市場很難對客戶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城市生活廣場其實也不是新概念。”丁浩洲表示,百盛選擇和衣戀合作,很大程度是為了緩解資金鍊壓力,但卻沒有形成自營的品牌競争力。

事實上,百貨聯手服裝集團,百盛也不是第一個試水者。

此前,法國老佛爺百貨與香港I.T集團的合作頗為引人矚目。與百盛 衣戀相比,同樣走精品買手路線的I.T與老佛爺更為契合,即便如此,從業績上看,二者的合作也不算特别成功。

“即便I.T和老佛爺也面臨着性價比難題。電商對百貨沖擊太大,這是從流通鍊條上的根本性沖擊,不解決與電商的價格落差問題,百貨很難突圍。”一位接近I.T集團的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産報記者。

艱難自救

為了實現自救,百盛一直在“想轍”。

2013年5月31日,年近七旬的百盛創始人鐘廷森重回百盛一線。這一年,百盛遞交了上市九年以來最差業績,淨利下跌58.4%至3.54億元。

鐘廷森的再度出山,拉開了百盛中國戰略調整的大幕。“實際上,老闆重新上陣後,百盛的确有了很大變化。”中國購物中心産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指出。

2013年10月,百盛北京複興門店10層引進了3000平方米的餐飲業态,上海百盛購物中心淮海路店從3月21日起正式推出隻針對VIP客戶的“貴賓專場”。

對于涉足餐飲業态,百盛抱有不小期待。據悉,鐘廷森帶領團隊在一年時間裡花費超1億元在全球各地考察,并收購或代理了一些符合企業預期的知名品牌。今年年初,百盛又将馬來西亞的四大自營餐飲品牌引入了中國市場。

百盛還曾嘗試“觸網”,與大衆點評牽手做O2O。按照雙方願景,百盛在全國34個城市的60家店将享用大衆點評帶來的一系列O2O服務、大數據産品等。雙方甚至計劃将合作引入百盛國外的門店中。

此外,百盛還進行了“購物中心化”的嘗試。去年12月底,百盛全資間接附屬公司青島金獅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以14.22億元收購青島購物中心,百盛表示,未來新開門店将以“店中店”和購物中心為主,不再開設單體百貨店。那些體量小、不盈利的3萬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百貨店成為被關停的重點對象。

然而,在行業性的危機面前,這家1994年進入中國零售業市場的“外資第一店”還是顯得獨木難支。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至今,百盛在全國已經關閉8家門店。2014年年報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合計銷售所得款總額下降4.23%至人民币167.42億元。母公司所有人應占利潤下滑33.5%至2.35億元。百盛5月公布的2015年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虧損2732.9萬元,較去年同期1.49億元的淨利潤大幅下滑118.35%。

行業危機

“百盛到現在這個程度,股價一直下跌,他們自己也很糾結,是砸錢去颠覆性變革,還是放棄?很明顯,百盛想走中間道路,由于資金緊張沒有徹底轉型,希望稍微花點錢找合作者拔出泥潭。但目前的百貨業不存在中間道路。”丁浩洲一針見血地指出。

世邦魏理仕5月發布的《全球零售商活躍度調查》顯示,47%的零售商在2015年最大的擔憂是成本的上升和經濟預期的低迷,隻有1%擔心國外直接投資,2%擔心物流網絡匮乏。

對于百盛這類典型的聯營招商二房東模式的百貨而言,成本問題最為棘手。“這種模式的深層危機非常嚴重。主要原因在于供應鍊太長,代理商環節就分為很多層級,中國總代理、區域代理、城市代理層層轉包,加上扣點高、租金高,成本着實難以承受。”丁浩洲指出。

在中國國内電商和跨境電商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商品可以跨越所有中間環節送達消費者手中,這導緻百貨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即便是在百貨積極轉型自救的情況下,多位業内專家仍表示不看好。“百盛這樣的百貨一般隻有4萬平方米的體量,做購物中心太小了,隻有餐飲吸引不了人。做O2O導流,一般也是收效甚微。”郭增利指出。

“在歐美,百貨主要是買手制,在自營品牌的主導下,貨品同質化被削弱,因此具有較大的競争力。”丁浩洲認為,百貨的轉型或許可以參考這種模式,走徹底自營而不是搭建平台的道路。“作為平台的話,百貨與電商相比實在沒有優勢。

“百貨關鍵是要扭轉二房東角色。在增加一定比例自營基礎的商品之外,還要回歸到管庫存、管服務等。”郭增利表示,“百貨應該把庫存管理這部分業務接手。由于以往導購都是品牌方的人,維護的是品牌方的利益,在個性化消費時代,百貨應該自己負責服務,轉型專業百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