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異鄉的感悟詩句?寫在前面:說到南宋詩人葉紹翁,你會想到什麼?是那枝探出高牆的紅杏,還是柴門裡的滿地蒼苔,抑或是對小園主人的介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久客異鄉的感悟詩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寫在前面:
說到南宋詩人葉紹翁,你會想到什麼?是那枝探出高牆的紅杏,還是柴門裡的滿地蒼苔,抑或是對小園主人的介懷?
白雲蒼狗,歲月悠悠,昔日的滿園春色, 依舊那麼清新美好,它們熱鬧在時光裡,永遠那麼鮮亮明豔。
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吧,當我們憶起一位詩人,就會想起他的一首詩,然後走進屬于他的那段舊時歲月,感受彼時的歲月靜好。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以七言絕句最佳,《遊園不值》是其經久流傳的佳作,下面分享的這首《夜書所見》也同樣脍炙人口,令人百讀不厭,你值得一讀。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宋 葉紹翁《夜書所見》
簡譯:
瑟瑟秋風将梧桐樹的葉子吹得窸窣作響,帶來了陣陣寒意,秋風從江上吹來,不禁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夜深了,忽然看到遠處的籬笆下還有一點燈火在閃爍,我就會料想到,那應該是小孩子們在捉蟋蟀。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之作,詩人用對比的寫法,抒發了羁旅之人在寒秋中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之情,漂泊是凄涼,有不盡的思念和牽挂,唯有家才是溫暖的港灣,心靈的栖息地。
詩題《夜書所見》點明寫此詩的目的,就是在旅途孤寂的夜裡,寫寫眼裡所看見的、和心中所思念的景象。
“蕭蕭梧葉送寒聲”,詩的首句交代時令,“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當梧桐樹碩大的葉片在風中飒飒做響的時候,時節已近晚秋,草木凋零,萬物蕭瑟,時光在這一刻悄然走到了歲月的深處。
這一句語義雙關,不僅寫出了時令,還暗喻詩人的思鄉之情,古時人們常把梧桐植于庭院或水井旁,于是梧桐就有了故國故鄉的象征。
“萬裡飄零兩鬓蓬,故鄉秋色老梧桐。”,所以,那個蕭瑟的秋天,被元人囚于獄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看到窗外的梧桐,感慨萬千,不由得湧起了對故國和家鄉的眷戀之情。
在此詩中,作者睹物傷懷,聽聞秋聲掠過梧桐,感受到了陣陣寒意,又有秋風從江上吹來,寒意更濃,使得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愈加地不可收拾。
次句“江上秋風動客情”化用西晉著名文學家張翰的典故,據《晉書 張翰傳》所載,張翰因見秋風起,思念家鄉吳中的菰菜、莼羹、鲈魚脍,于是就辭官歸鄉。
次句是對首句的補充,進一步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桐葉落,秋聲寒,江風起,夜至暗,詩的前兩句凄涼寒冷,極寫遊子的孤單寂寞冷。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詩的前兩句寫 在室内和庭院裡的聽聞和感受,後兩句則移到了戶外,因為在那茫茫的夜色中,詩人看到了籬笆下閃爍的燈火。
那暗夜中的一點燈火,不由得讓詩人想到了家裡的孩子們,這個時候,他們也許還沒有上床睡覺,正打着燈籠在籬笆下捉蟋蟀。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家鄉的這個秋夜,有籬笆間啼鳴的蟋蟀,有頑皮可愛的孩童,有勤勞搗衣的妻子,雖有秋風不覺寒,那是多麼溫暖幸福的場景。
前兩句悲涼,色彩黯淡,是羁旅的冷,後兩句溫暖,光線明亮,是家的幸福,前後對比鮮明,使之秋思洋溢,思鄉之情更加濃烈,情感表達也為具體,可謂語短情長,引人遐想。
寫在後面: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因為知道故鄉在何處,縱使是蕭瑟的秋風,也然張說感到分外親切。
“愛山不買城中地,畏客長撐屋後船。”,葉紹翁雖長期隐居錢塘西湖之濱,可那并不是他的故裡家園。
那麼,他心心念念的故鄉在哪裡呢?其實,葉紹翁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因為受祖父所累,所以少年時過繼給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為子。
生于福建,長在浙江,隐于西湖,要問哪裡才是他最眷戀和想回去的地方,我想應該是其出生地,因為那裡曾承載了他人之初最幸福美好的時光。
“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縱使是回不去的故鄉,也曾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秋風起時,梧葉黃時,依舊會懷念。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我們不知道,這個秋夜裡的“一燈明”,給了羁旅漂泊的遊子多少溫暖和希望,但我們知道,無論出走多久,家和故鄉都是遊子最溫暖的歸宿……
注:本文系劉玲子cadn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