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排隊結賬時感覺自己所在的隊伍是最慢的;等了半天的公交在自己離開站台之後就來了;當我們祈禱事情的發展不要出問題時,往往結果不能如我們所願,而且有可能比我們預想的還要糟糕。
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随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随後這句話被迅速擴散演繹成了知名的“墨菲定律”: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及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将導緻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當我們擔心事情變得糟糕時,事情的确會變得糟糕,墨菲定律反映的不僅是一種現象,我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擔心會成為心理暗示的力量,促使事情偏于擔憂的方向發展,在這個定律的的背後同樣存在着暗示的作用。
暗示是指使用含蓄、間接的方式發出某種信息,以此來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産生影響。這種影響表現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一定的信念或意見。暗示能夠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心理功能和行為狀态,比如積極暗示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狀态、促進多巴胺分泌、增加活動量,而消極暗示則可能使人情緒低落、病情加重甚至患病。
在生活中我們會無意識地對來自他人或環境中的各種暗示做出的反應(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我們會跟着人群一起過馬路),同樣我們也會受到來自自己的暗示(墨菲定律出現時,我們對事情發展的期望就是自我暗示),當我們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時,我們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反之則會在行為處事中畏手畏腳,錯誤頻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