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21:49:21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卻最終失敗了,讓人不由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複漢室?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1

從天時地利人謀來看有五點結論。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占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将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占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裡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将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将,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于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匮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将,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衆,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司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馬谡去守街亭,可是馬谡很輕松就失去了街亭,諸葛隻好退兵。

2,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詐降,結果大破曹軍,就在衆将士以為他會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的時候他自己發現所帶的糧草不夠用,隻好撤退!

3,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用計把司馬懿殺得大敗,但是忽然聽有人報告張苞身亡,于是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厥于地,由此得病卧床不起,蜀軍隻好退回漢中

4,諸葛亮擺出八卦陣重創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買通蜀軍糧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步謠言,說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劉阿鬥大驚,急命諸葛亮回師,有隻好退軍!

5,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用計把司馬懿殺得李嚴有書來報,說東吳與魏謀和,欲聯合進攻蜀國諸葛亮隻好退兵,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嚴是害怕軍糧置辦不及,編造假消息來哄騙諸葛亮。

中國曆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纂曆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為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别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内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曆史。唐朝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中說: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内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可見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樣的職責,他們共同記錄着王朝大小事務,給後人留下寶貴資料。

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裡就有兩個典故:“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的就是兩個著名史官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晉靈公在位時的一個史官。晉靈公年紀很輕就繼位為國君,不但幼稚,而且驕橫。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彈弓射擊行人,以此取樂;他的廚子因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廚子殺了。對晉靈公的胡作非為,國相趙盾屢次谏诤,可是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要殺趙盾。在這種形勢下,趙盾隻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難。這時,趙盾的同族趙穿舉兵殺死靈公,然後把趙盾叫回都城,另立晉成公為國君,趙盾繼續擔任國相,主持國政。對這一件事,晉國史官董狐認為,殺死靈公的真正責任者應該是趙盾,所以就孔子對董狐稱贊道:“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隐。”不過,孔子也稱贊趙盾,說道:“趙宣子(即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評論是否正确,姑且不論。但無論如何,後來人們稱贊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書其事的文筆,贊為“齊莊公為争奪美女發生矛盾。崔抒借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對此,齊國太史記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願意在曆史上留下弑君的惡名,下令把這個太史殺了。繼任的太史還是這樣寫,又被殺了。第三個太史仍然這樣寫,也被殺了。第四個太史照樣直書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隻好作罷。這時,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劉備死後,諸葛亮為托孤大臣,權傾朝野,全國上下唯他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務“鹹決于亮”。高度集權會使他容易把個人意志淩駕于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随時随地都會有過激行為發生,比如他如何排擠李嚴;如何劉禅;如何對待倉促發動北伐等等一些不為人知的内幕。

“國不置史”這個舉動所産生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在蜀亡以後,即使是作為蜀漢著名史學家谯周弟子的陳壽,在當代人修當代史的情況下,奉命修編的《三國志》裡也惟有蜀書因為“行事多遺,災異靡書”,各類資料的嚴重匮乏,導緻許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無法單獨作傳,最後僅僅隻修了一卷便作罷了。倘若說在劉備手上的時候是因蜀漢初建無暇顧及的話,那麼在劉禅當政後這麼長的時間内,政權穩固度應該已經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擁有劉巴、秦宓、谯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依然“國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諸葛亮“猶有未綢”這樣簡單的失誤所能解釋得通了,而要是從“行事多遺”這個角度去看,更會多少令人疑惑其“國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名人介紹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2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劉禅追谥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3

《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4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5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⑹甯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緻遠:實現遠大目标。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甯靜相對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随。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⒃窮廬:破房子。

⒄将複何及:又怎麼來得及。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作品鑒賞】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内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說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能取得成功)6

《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甯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甯靜中研究探讨,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甯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