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督促做網上團課?在西南政法大學,由校團委主辦的“西政新青年”微信推送平台,每天向學生推送社會實踐活動、講座信息和生活小貼士等實時信息很受歡迎,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如何督促做網上團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西南政法大學,由校團委主辦的“西政新青年”微信推送平台,每天向學生推送社會實踐活動、講座信息和生活小貼士等實時信息很受歡迎。
相關調查表明,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級團組織和團幹部開通微博6萬多個共青團微博,全國(除港澳台外)31個省級共青團在新浪政務微博平台實現大“團”聚。目前,團重慶市委依托“重慶共青團——學載青春夢”微信平台,構建團市委——學校——學院——基層團支部的四級微信矩陣平台。
不做“掉粉”的新媒體
在2014年重慶郵電大學招生和迎新專項工作中,學校團委轉變思路,通過開發新媒體平台為新生送上不一樣的開學“禮物”。
校團委書記鄧安平說:“其實,我們做新媒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被‘倒逼’而成的。原本重慶郵電大學的BBS論壇是全國的十佳網絡論壇,原來每天上萬人的關注量,現在也就是原來的十分之一左右,‘掉粉’現象嚴重,所以我們就把目光放到了新媒體上面。”
有研究人士注意到,從QQ群到微信群,從百度貼吧到豆瓣小組,從微博到微信,青年使用的新媒體不斷“更新”,共青團組織勢必要熟練運用新媒體來服務青年。
然而,新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可以看到,一些團組織建起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賬号之後,雖然在短時間内吸引了不少青年的關注,但缺少原創内容,單純地從網上扒一些素材“複制粘貼”,創新不足,與其他新媒體差異化不明顯。甚至有的更新不及時而成為“僵屍号”,不僅失掉了人氣,“掉粉”也非常嚴重。
在建立之初,“西政新青年”的定位即與校團委官網實現差異化管理。微信本身具有天然的優勢:在移動終端上,支持文字、語音以及混合文本編輯信息發送。尤其是語音和視頻功能,可以拉近和用戶的距離,使宣傳方式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在公告微信平台上,可以與訂閱人之間即時互動,解答青年用戶關于團委工作的疑惑、提供“最新鮮”的校園資訊等,具有互動營銷的特點。
“平台除了提供與團組織有關的信息之外,我們并沒有簡單地‘複制——粘貼’其他微信的内容,而是推送校内新聞,這樣也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微信運營成員、西南政法大學大三學生譚粵雲說,“微信至少一周三次推送各類的學生活動信息,能有效地減少各類學生活動‘撞車’現象,微信粉絲數量也穩定地增長。”
打造屬于青年人的“朋友圈”
去年9月30日是我國第一個烈士紀念日。對這一天,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大四女孩徐星煜印象深刻。她看到同學在朋友圈中分享“重慶共青團——學載青春夢”微信平台開展的為烈士敬獻花圈的活動,立即參與,并把鍊接朋友圈,讓更多的人參與活動。據統計,共有27萬餘名青年學生參與這一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讓團組織玩轉新媒體,并不是一些重點院校的“專利”。坐落于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三峽學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已經開通340個團支部、16個團總支微博,把青年工作由線上延伸到線下。
對于高校而言,團屬新媒體僅作為信息發布平台還遠遠不夠。重慶郵電大學利用專業優勢,打造“重郵小幫手”微信平台,就是以“校園微社區”的概念進行建設,為學生提供“私人定制”的信息服務。
“通過微信曬課表,我就可以看自己打敗了多少同學,看自己的課程量排名第幾,這太好玩了。”周钰祥是重慶郵電大學本科生,每天看微信已成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與其他高校團組織新媒體不同,微信平台打通了學校數據庫的“任督二脈”。比如,學生隻要注冊成功,就可以通過微信平台查詢成績、課程表。更為實用的是,該平台還整合學校的講座資源,向同學們發布科研和講座信息。微信還為同學們提供圖書館書籍信息、校園一卡通充值和消費信息查詢等服務,着實方便同學們的生活。
“為了讓新同學更好地了解大學生活,學校團委開設了‘大聲HI’微論壇,還利用微信平台開展‘新生笑臉征集活動’和‘我的大學夢、我的重郵緣微話題活動’”。袁列誠是重慶郵電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大三學生,也是開發該微信的團隊成員之一。“我們經常在同學中做調查,根據反饋結果,開發了新媒體的社交功能,如‘雨紅蓮’微社區平台、‘在重郵’微論壇平台、‘原創重郵’才藝展示平台、‘重郵電台’微廣播語言平台等,滿足同學們的不同需求。”
“微信平台的社交屬性在校園辯論大賽中派上了用場,我們讓大衆評委微信投票。在短短10分鐘内,觀衆就投了35309票。”鄧安平說,運用這一途徑,共青團組織不僅創新運營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團屬新媒體成為年輕人的“朋友圈”。“有了一定用戶量的積累,我們就可以挖掘微信平台的育人功能,對年輕人講屬于共青團自己的故事”。
“官微”也不能一味“趕時髦”
四川美術學院推出“亮點”活動,在官方微博展出《中國夢·川美夢·我的夢——紀念建國65周年招貼優秀作品集》,展出了學生們動手設計的大量的原創作品,廣受好評。“官微”唱出了“主旋律”。
“我并不贊成團屬新媒體為了追求時髦,而與其他的新媒體同質化。”團重慶市委學校部部長張珂說,“雖然團屬新媒體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吸粉’,但這個問題并不是一時半會兒靠嘩衆取寵就可以解決的。關鍵在于提供給青年喜聞樂見的内容,如是才能讓新媒體‘粘貼’住青年。”
其實,作為團屬新媒體的重要職責,就是要做好當下青年多元化需求的供給工作,需求可以決定團屬新媒體供給,但供給也可以對青年進行引導。
既能吸引青年,又能引導青年,并非沒有可能,關鍵是發揮團組織的力量,讓更多的年輕人來“代言”。重慶第二師範學院輔導員張圯姣,從2010年4月至今通過個人微博發表了283篇日志,331條說說,内容從學校改制、轉型到學院專業建設、文體活動、志願服務、社會實踐、情商培養、就業信息到畢業生發展的最新動态,十分豐富,潛移默化中影響着身邊的年輕人,不少已畢業的學生依然關注老師的微博動态。
不過,重慶郵電大學軟件學院數字媒體教研室主任熊仕勇認為,團屬新媒體要增加魅力和影響力,要在與青年互動中不斷改善用戶體驗,積累參與的積極性。他最近嘗試為學校團組織提供“傻瓜式”的數據軟件支持,把高校中不同部門的數據整合起來,給青年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平台。
要想把新媒體做得有亮點,“重慶共青團——學載青春夢”微信平台也在嘗試整合資源。目前,該平台90%的内容都是原創,評論、攝影、專欄等多個欄目面向大學生征稿,從今年4月開始運營,不到半年時間,粉絲的關注量已經超過了兩萬人。
不過,在較高的人氣面前,張珂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新媒體也不是萬能的”。他主張,共青團引導青年方面,要繼續重視傳統的引導方式。要堅持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通過新媒體更好地展現讓共青團,同時運用傳統的方式虛功實做。在網絡時代,才能夯實共青團工作基礎。
團重慶市委副書記葉力娜認為,新媒體是新時期學校共青團吸引和凝聚廣大青年的重要工作載體。學校共青團要堅持把新媒體作為自身工作新的增長點,新媒體工作既要滿足時代、青年的需求,又要基于自身優勢,開展特色工作;既需要技術革新不斷摸索更新的媒體,也需要人文關懷始終把握新媒體的發展動向,從而更好地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