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抱怨一件事兒,引發我對孩子同理心方面教育的思考,也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同理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培養,避開同理心缺失的雷區,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密碼。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朋友帶她家小豆丁兒去辦事的時候,恰逢下雨,走在人行道上的她也不知道哪塊肌肉不協調了,沒等反應過來就摔倒了。她給我看了膝蓋,隐約還能見到一大塊淤青的痕迹未消,幾道淺淺的劃痕已經結痂,但還沒有脫落,可見當時摔得不輕呢。她跟我描述自己倒在地上那心情啊,感覺又丢人又沮喪。沒一會兒,就開始抱怨起自己上二年級的兒子,說他既沒有趕緊幫忙撿東西,也沒有過來扶她,甚至連一句問問媽媽怎麼樣的貼心話都沒有,而是站在那咯咯笑了,末了還給他媽心窩子上來了一下,說你怎麼摔倒了呀。朋友當時血壓直升,氣得也不顧自己形象了,也不管在公衆場所盡量不批評孩子之類的教育理念了,直接在馬路邊兒給孩子來了一頓大批鬥。看她現在跟我再提起這事兒抱怨的勁兒,這餘怒未消啊。
唉!當寶媽不容易,氣歸氣、說歸說、孩子還是那個親孩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咱還得捋一捋哪部分的教育忽視了!
朋友孩子的舉動恰恰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同理心是一種人生能力,而不是知識,在分數至上的社會現象中很容易被忽視掉,但從人漫長一生的角度看,同理心對我們孩子未來的社交、幸福感甚至競争都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不僅是能夠理解别人的能力,
也要具有讓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處境,切實的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并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思考問題,也可以看作是共情。
其實孩子們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會遇見很多與同理心相關的詞語、句子,比如将心比心、換位思考、心有靈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但是這些詞義句意地獲得并不能保證我們的孩子具備同理心的心理理解能力,這兩者一個是輸入大腦的字符,一個是身體力行的能力。
拿破侖.希爾說:“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并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癡女愛刷“霸道總裁”的故事,他們總是在故事的開頭沒有同理心,驕傲、蠻橫、霸道,但故事的結尾也要乖乖把這些“霸道總裁”們改造成有同理心的人格特質,才能給看官一個歡樂的交代吧。
我們要有培養孩子同理心能力的意識,這是一種随着年齡、閱曆的增長也在層次上不斷遞進的能力,既然是能力,當然就有強有弱、有高有低,但一定要相信,也許這裡有一點天生的因素,但這絕不是決定性的,是能夠從日常的教育中培養積累的特質,隻是悟性有強弱之分罷了,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這世上哪些東西是相等的呢?
怎樣把同理心的種子埋到孩子心裡呢?
為了家長們在紛繁的教養事物中,更加容易堅持做下來,我來介紹幾種方便易行的方法。
另外,培養同理心的能力,首先,做父母的也要有良好的心理意識,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傳身教永遠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教育。
讀到這裡的你,一定是對教育有想法的人,那麼我們來布置練習喽,哈哈,從上面選擇一種對你來說簡單易行的方法,今天将這種方法運用到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中,将練習的狀況,寫到評論區,我們一起學習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