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人生之道經典語句

論語人生之道經典語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18:35:24

論語人生之道經典語句(論語之道4.17)1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上一章是從人與物的利害關系上論述“仁”,側重于知識理解;本章是從人與人的比較關系中論述“仁”,側重于實踐經驗。

“見賢思齊焉”

“賢”亦是儒家思想中用來指代人的修養水平高低的概念,一般稱修養很好的人為“賢人”。“賢人”類似于“君子”,但與“君子”又有很大區别。“君子”更多指人的地位與道德,“賢人”更多指人的學識與才能。此處“賢”字,一是指代“賢人”,有别于一般意義上的稱呼,含有更多“道德品行”的内容;二是意指“好于自己”,即無論從什麼層面比較,隻要有人在修養上好于自己,就可稱之為“賢”。作為一個追求“仁”的人,當遇到“賢”于自己的人,正确的反應隻有一個,那就是“思齊”,即一心想要把自己變得和對方一樣好。

人從事“仁”的修養,“見賢思齊”是一個特别重要的“法門”。修養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跟從專門的教師學習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從生活中學習。生活中充滿了無數學習的機會,隻要用心,所有機會都可以變成提高修養的“法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随時随地發現别人的長處、學習别人長處的意思,這就是最簡便的一種修養辦法。雖然“見賢思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真正做到,原因就多了。一是“賢”意味着“失去利益”,因擔心失去個人利益而不願“思齊”;二是“賢”意味着“吃苦”,因擔心吃苦而不願“思齊”;三是“賢”意味着“自己不賢”,往往知恥不是生勇,而是心生嫉妒,因嫉妒而不願“思齊”;四是把“賢”當成一種“本能”或“才能”,認為自己不具備這種“本能”或達不到這種“才能”,因認命而不願“思齊”。等等。總之,一說“賢”就稱好,但是自己不願學。所謂“修養”,所要修的就是以上錯誤思想,使自己一見到賢于自己的人,就想着向其看齊。所謂求“仁”,從一般人的角度看,就是以“道”的價值标準去定義“賢”,使自己不斷向“賢”看齊, 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認知境界。

“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此處“不賢”指代“道德修養”不好的人,亦指代在修養的某一個方面可能不如自己的人。就人際關系而言,必然存在“見賢”與“見不賢”兩種情況,就“仁”的修養而言,也應當從這兩種情況中去同時把握提高修養的機會,而不單是隻針對“見賢”一種情況。當遇到“不賢”的人時,當然不可去“思齊”。從修養上講,光是不去“思齊”還不夠,還要從“不賢”者身上找到提高自身修養的方法,那就是“内自省”。在前面篇章中,曾子講過“吾日三省吾身”,“内自省”即“省吾身”。“内”即“吾身之内”,“身内”指代什麼?指“心”。“心”的概念在《論語》中不常出現,可見在孔子那時,儒家還沒有把“心”作為自家思想的一個固有概念,偶爾提到“心”,多是指代“思想意識”。隻是到了宋、明朝代,特别是明朝的王陽明創立了“心學”之後,才把“心”作為儒家的一個專有概念提了出來。孔子不強調“心”,并非否定“心”,而是把“心”的涵義融入了其它概念之中,如“仁”、“孝”、“忠”、“信”、“敬”、“慎”等等,這些概念的定義均出于“心”,言“仁”既是言行為方式又是在言“心”,其它概念亦然,不可将這些概念僅視作行為方式。之所以不單獨論“心”,是因為表達“思想意識”的“心”更強調後天形成的“知識心”,是一種“假心”,不能正确地用來描述“仁”等概念。“仁”等概念所表達的“心”更強調基于先天形成的“真知心”,是一種“真心”。換言之,“仁”等概念兼顧表達“世俗”、“道”兩種語境,在“世俗”語境中是“修道”行為概念,是“用假心求道”,在“道”語境中則是“用道”行為概念,是“以真心用道”。雖然“仁”等概念有“真假”二用,但強調的都是一個東西,即“道”體。“道”體于人而言不是别的東西,就是人的那個“真心”。既然有了用以表達“真心”的“仁”等概念,就不适宜再設一個專門的“心”的概念來表達“真心”。此處“身内”即“心”,指的既是“思想意識”的“假心”,又是“道”的“真心”。“自省”既是一個以“合道”的思想意識去思考的過程,又是一個以淨化思想意識、減少思想意識直到“無思無欲”的過程。具體到“見不賢而内自省”,首先指思考、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同樣的“不賢”行為,糾正自己同樣的“不賢”行為;其次指減少自己不應産生的思想意識。當一個人看到别人的“不賢”行為後,常會産生“不道德”的思想意識,甚至引發更多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觀念,而這些思想無論多麼“正确”,如果固執己見,耿耿于懷,就不能淨化“心靈”,心靈不能淨化,就達不到“空”的境界,不空則 “真心”不能生發。這就是“修道”的最大障礙。所以,從修道層面上說,所謂求“仁”,就是以“非道”的标準去定義“不賢”,使自己不斷減少“不賢”行為, 甚至減少“不賢”的思想,不斷端正自己的行為和淨化心靈,直至見到“真心”。

總之,“賢”與“不賢”是“所見”,“思齊”與“内自省”是“自修”。“仁”就是借“所見”而完成“自修”的一種實踐功夫。好與壞是他人的事,“仁”的修養才是自己的事。無論他人好與壞,都可用為自己提高“道德”境界的工具或資糧,這才是“大智慧”。《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話很難聽,但說的是“真理”,隻可與“仁者”言,更需要超越“世俗”的知見去理解。

論語人生之道經典語句(論語之道4.17)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