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青未了”共收到39所高校報送的有效作品440件。經過評委嚴格評審,最終評出入選作品283件,其中包括國畫65件、油畫57件、版畫11件、雕塑6件、水彩·水粉7件、陶藝9件、壁畫·綜合材料29件、視覺傳達77件、書法22件。30件作品獲評“優秀獎”(包括“新創意獎”5件,“新語言獎”5件)。
其中,“新創意獎”和“新語言獎”是主辦方為完善青年美術人才發展的良好機制,鼓勵青年人勇于突破創新,根據“青未了”品牌特性,在獎項設計上調整新設的。“新創意獎”鼓勵作者表現當下的生活狀态,作品在立意、構思、主題、觀念上有前瞻性的想法。“新語言獎”鼓勵作者在藝術技巧和語言表現力上進行突破。
為更好的發掘“新創意獎”和“新語言獎”獲獎作品的深度内涵及創作曆程,特邀獲獎作者導師撰寫評語,并附作品解讀,以飨廣大讀者。
張晔指導教師:謝秋
▲ 張晔 恰似春風 100×100 版畫 新語言獎
導師評語
謝秋(山東藝術學院教授):
張晔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她有着上進心,同時非常謙虛,有着堅韌的性格。對于藝術創作有着較強的能力與感知力。在研究生學習的過程中,對于銅版畫藝術語言與造型能力有着紮實的基礎,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
除此之外,她還具備着嚴謹的學術态度,通過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的結合使她更加的深入對于藝術追求完的高度。通過畢業創作來也體現了良好的藝術素養。
作者解讀
這幅銅版畫作品,主要表現了五位少女悠閑的站在湖邊悠閑生活的畫面。随着人民生活的物質富足,表達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以萌發了表達生活性的創作構想。
作品運用銅版畫獨版擦色技術,表現波光粼粼的水面與少數民族服飾中豐富的質感變化,
運用銅版畫獨特的制版流程,通過油性油墨與媒介劑調表現美好的狀态,展現出人的精神面貌。
通過艱辛創作過程,終于迎來了豐收的碩果,有幸入選于二十四屆全國版畫作品展與獲得山東省青未了獎項,在此感謝我的研究生導師謝秋教授從始至終的悉心指導!
王雅麗 馮若凡指導教師:王剛
▲ 王雅麗、馮若凡 《尋》黃河三角洲IP形象系列1設計 立牌14×14 模型10×10 立體書21×21 視覺傳達 新創意獎
導師評語
王剛(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
該選題為黃河三角洲IP形象系列設計。
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黃河三角洲這塊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迎來發展的機遇。黃河尾闾,濕地之城,鳥類天堂……正成為黃河三角洲的新名片!設計課題緊扣這一國家發展戰略,打造黃河三角洲專屬的IP形象。
作品創意突出,形态可愛靈動,在造型、色彩、表現等方面有較好表現。設計工作量适中,最終設計效果良好。
創作過程
本次圍繞地域IP形象進行的系列作品設計,在草稿的過程中從畫面的設計元素以及IP形象和地域特色景觀進行了多次的磨合與修改。
在前期的制作中,筆者先從地域IP形象開始,觀觀的三維形象依靠三維軟件C4D制作完成,首先從一個基本的正方體入手,根據觀觀三視圖确定比例關系,通過擠壓、内部、拼接完成基本造型。因為對模型理解不夠透徹,導緻細頭頂和頭部兩邊毛發呈片狀(圖20),發現問題,進行調整基本确定造型(圖21),根據IP具有俠客情的性格設定添加道具鬥笠(圖22)。在模型制作後期确定使用3D打印技術落地,落地模型(圖23)由IP形象觀觀和黃河三角洲相關景觀組成,黃河三角洲景觀的模型設計由簡單卻毫無意義的幾何組合在一起,使模型設計并無地域特色。
中期制作中,筆者選擇以海報的形式展示IP觀觀,受到前期黃河三角洲景觀模型的設計限制,使海報設計也并無地域特色(圖24)。發現問題後,整理歸納黃河三角洲特色景觀,保留以IP形象觀觀為主體的形式(圖25)。
紋理上(圖26),筆者選擇提前繪制富有動感的波浪,添加在C4D的材質球中,通過C4D自帶的物理渲染器渲染出來,使畫面更加豐富、真實;顔色上,筆者選擇暖色調和柔和的色彩使海報看起來更有質感;文字排版上(圖27),筆者選擇标題中英文的形式融入海報當中,簡單的将其左對齊在左上角,編排上并未有所突破性的設計。
海報制作完成後,對落地模型進行了修改(圖28),放大IP形象觀觀,保留海報設計中典型色景點特色,運用和海報相同的場景元素,使落地模型和海報設計更為統一。
後期制作中,筆者選擇以立體書的形式展示黃河三角洲特色的景觀,以IP形象觀觀為主線,主要突出黃河三角洲濕地的優美和獨特。在制作時,筆者根據不同景觀選擇合适的立體結構(圖29),并進行不斷調整。
(圖29)
第一張觀觀(圖30)選擇兩個“V型折結構”使鳥嘴有開合的效果;
(圖30)
第二張鳥島(圖31)的亭頂和亭身采用“敞篷結構”,第二層采用“懸浮平面結構”使鳥島的亭子可以更好的立于平面;
(圖31)
第三張天然柳林(圖32)采用兩個“V型折結構”使棧橋和湖水立于畫面,多個“平行折結構”使蘆葦、觀觀、風車、大雁平行于畫面,使畫面看起來複雜多變;
(圖32)
第四張雁湖棧橋(圖33)采用三個疊加的“懸浮平面結構”使畫面看起來更加豐富有縱深感;
(圖33)
第五張紅地毯(圖34)采用“V型折結構”的變形“盒子結構”為主體機關,多個平行結構豐富畫面的形式進行展現;
(圖34)
第六張泥潭捉蟹(圖35)采用“扭轉結構”,這是一個觀感極佳的結構,畫面的沙地在展開頁面時會有特殊的動效,是一種扭曲的效果,兩個沙堡對上下兩邊有一個拉力,不會使沙地過于緊貼底面;
(圖35)
第七張黃河入海口(圖36)采用一個“懸浮平面結構”使海面平行于底面,“V型折結構”疊加在懸浮面,使“船型結構”在側軸立起。
(圖36)
在這個制作與思考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對地域IP形象和特色景觀的深刻把控,回歸到畫面展示的本質上。對于地域IP和地域特色景觀能夠給讀者帶來什麼樣的理解,畫面以什麼樣的處理手法更能拉近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筆者對此有着很大程度的理解和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